災後知識懶人包
O niisakaemedan a sapakafana’
圖片來源:團隊成員 莊詠竹
O niisakaemedan a sapakafana’
圖片來源:團隊成員 莊詠竹
目錄
中繼屋說明 / Sifo Lakaw 
懶人包製作 / 城鄉所馬太鞍堰塞湖災後行動小組
中繼屋是一個FATA'AN族人暫時的居所,不是永久居住的地方,更不是遷村。在中繼屋裏,大家可以一起互助生活,一起共同討論災後重建的計畫。當Fata'an部落重建完成了,加上沒有安全上的疑慮,我們將重新回到FATA'AN部落的家園,繼續共同生活,延續我們的文化。因此,請大家全力支持這項作法。讓我們一起互助合作,重建FATA'AN的家園。
族語翻譯 / Komod Adop
中繼屋說明 / Sifo Lakaw 
懶人包製作 / 城鄉所馬太鞍堰塞湖災後行動小組
O pipacena’an a kamokoan ko 「中繼屋」hananay, caay kahalafin kita a moko itira, anoca mafolaw a tayra i romaay a niyaro'. Fa^cal a masasidama kita a ma'orip itira, mapolong a nisafaloco’ to sapiliyawaw a patireng to niyaro' no mita o FATA'AN. Ano fa^cal to ko niyaro' no FATA'AN haw i, caay to katalaw kita to lesi. Itiya sato kita a ninokas i FATA'AN a niyaro’ a ma'orip, parayray to rayray no mita. Saka, aka kasanawsaw ko faloco' no mita finawlan a micoker tonini a dademaken. Lacecayen ita ko faloco' a masasidama to sakafa^cal no niyaro' no mita o FATA'AN.
文字整理 / 黃舒楣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教授
懶人包製作 / 城鄉所馬太鞍堰塞湖災後行動小組
懶人包製作 / 城鄉所馬太鞍堰塞湖災後行動小組
各頁文字補充
(3)2024年1月1日,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級的強震,最大震度達7級。造成645人死亡,6077棟房屋全毀。日本與台灣都面臨多重災害,在能登的案例中,但卻透過相對完善的災前準備與確實掌握受災狀況,在同年八月前就完成幾乎所有災民的安置。
(6)日本的中繼安置,可分為「政府自建」、「社會住宅」、「租金補貼」等三種方式。並以「政府自建」為優先推動方向,透過充分供給安全、有保障的中繼屋舍,讓災民願意留在當地。以能登地震為例,政府自建已達55%,較先前災害有所成長。 
(7)中繼房屋並不等於貨櫃屋,而是標準化且可快速興建的「預鑄(プレハブ)建築」。在日本,各政府政府在平時就會準備好各房型的設計圖,一旦發生災害,就立刻大量興建。 
(8)以能登地震為例,每個基地都有配置一至三房、9坪至15坪的房型,並採日式長屋的格局設計,滿足各種居住需求。 
(9)中繼住宅多蓋在聚落內部或周圍的公園、農地、停車場等空曠地區,確保住戶能被安置在原居地附近,基地呈現小而分散。能登地震中,受災共有7168戶,一共興建了164個基地,規模多為30-80戶,平均每個基地僅44戶。 
(10)需要讓人在有尊嚴、安全、舒適的狀況下活著、共商未來,因此每個基地就如同一般的社區一樣,會成立自治會。內部也需要有集會所、談話室、社區廚房、診療室等機能。 
懶人包製作 / 城鄉所馬太鞍堰塞湖災後行動小組
「永久屋」最早出現於1999年921大地震,作為災後安置的最終家園。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政府制度化推動永久屋重建,並邀集宗教團體興建,如慈濟「大愛村」、佛光山「和合之家」等。然而,多數永久屋基地設於異地,導致部落生活與文化斷裂。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及重建原則,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使用方式,透過部落會議機制,保障族人參與與自主決定權,讓重建真正回應生活需求。
懶人包製作 / 城鄉所馬太鞍堰塞湖災後行動小組
災後的居住空間規劃與營建知多少?
「重建」,不只是蓋房子,更是人們在生活方式、文化與土地記憶的延伸。
在這個重新定義家園的過程,跟著我們一起看看國內外各種重建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