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鄉災後居住報導
O sinfon/ratoh pakayni i kamaro’an i ikor no kacedasan
圖片來源:團隊成員 莊詠竹
O sinfon/ratoh pakayni i kamaro’an i ikor no kacedasan
圖片來源:團隊成員 莊詠竹
目錄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釀災,受災嚴重的佛祖街有71戶具居住隱憂,其中有39戶規劃在台糖用地興建中繼屋。災害後花蓮縣府曾評估遷村,但受災戶希望能「離災不離鄉」。返回家園可以是選擇題嗎?這個問題在921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皆曾進行討論,無論是原地重建或異地安置,仍要仰賴政府與社會協助,公視新聞網整理歷來重大安置政策,一次看懂災後重建議題。
災後一個月後,災區街道淤泥清理已基本完成,但多戶民宅仍處於無窗無門、只能搭帳篷暫居的困境。政府提供每戶約 35 萬元補助,但對重災戶相當不足。中繼屋選址引發部落族人與政府間溝通裂痕。同時,農地遭淤泥覆蓋、商店停業,居民失去生計,部落自組巡守隊和自救會以強化防災機制。
16年前,莫拉克風災的「永久屋」政策,看似解決了居住的急迫,實則帶來更長遠的問題。日前行政院及國民黨針對花蓮風災提出重建草案,有什麼內容?各有什麼問題?什麼是「永久屋」?什麼是「中繼屋」?為什麼多數族人反對「永久屋」?但「中繼」之後,又要去那裡了?山林復育與族群生活有可能兼顧?其它國家又是怎麼做?
針對馬太鞍堰塞湖災區,國土管理署已選定台糖公司舊宿舍及相鄰1.5公頃土地作為中繼屋地點,並規劃兩房至六人房不同戶型與無障礙設計,優先服務有行動不便或高齡者。入住免租金、為期最多兩年,年底力拚入住。
馬太鞍溪潰堤滿月後,中央災變中心退場,重建期預估長達三至五年。儘管家園清淤和基礎建設已見成果,但農田高達六百萬噸淤沙、商家毀損與文化資產流失等挑戰仍艱鉅。部落和鄉民呼籲花蓮縣府應扛起責任、積極主導重建,並要求決策委員會應納入災民代表,以保障在地權益與文化復振。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災難事發至今一個月,雖然從紅色警戒變成「常態警戒」,堰塞湖水位回到安全標準,政府加強河道堤防,不過專家發現,上游壩體地質仍不穩定,現場壩體還留有八成土方,一旦再遇極端降雨,恐怕仍有風險,「這裡還能住人嗎?」就成了災民心中共同的疑問。安置、中繼、在哪重建?研擬遷村嗎?在原處又該如何「減災」?成了下一道難題。當越來越多堰塞湖紅色警訊,當極端氣候成為日常,防災不該只在應變,「如何與土地共存」,成了每一場災後最深的提問。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近一個月,花蓮縣府仍缺乏明確重建藍圖,且超過十天未開記者會,導致資訊混亂,災民對中繼安置計畫不明、大規模失業及支援不足深感失望與不安。此時馬太鞍溪又形成新的堰塞湖,安全風險未除。中央協調所已與縣府交接,提醒應盡速提出疏散演練、農地廢棄物處理及中繼屋選址等計畫,但縣府回應消極,被批評行政空轉、重建失能。
花蓮馬太鞍溪潰壩已進入第四週,光復鄉清淤預計本週完成。接下來重點為佛祖街,除打通幹道與灌溉渠道外,仍在搜尋失聯民眾。對於當地71戶重災戶,花蓮縣長提出設置中繼宅及遷村計畫,但居民對重建或遷村看法分歧。目前40戶願住中繼屋,其他選擇依親或原址重建。政府在安置災民時,須考慮住屋需求及文化脈絡保存。
災後第23天,馬太鞍溪下游一帶的中繼安置方案因中央與地方對安置人數及安全評估標準認知不一,進度卡關。中央僅將重災區「佛祖街 89 戶」作為調查對象,而地區指出實際受損戶遠多於此。部落青年與災民要求政府全面盤點並優先動用廢校、國有地作中繼基地,同時批評「被政府遺忘」的漢人災民缺乏參與機制與資訊的公平獲取。
馬太鞍堰塞湖潰壩釀災,災後,阿美族「年齡階級」青年迅速動員組織自救會。文章指出,以國家主導、慈善組織加速推動的「永久屋」路徑正在災區運作,但莫拉克風災(八八風災)的永久屋政策曾導致部落產生許多痛苦。因此,馬太鞍自救會青年明確呼籲應實行「原住民集體中繼安置」,而非永久屋。
國民黨團提出「光復重建」條例逕付二讀,引發爭議。民團與部落擔憂條文中遷村相關規定,恐重蹈莫拉克風災強制遷村、造成部落文化斷裂的覆轍。此外,兩版本重建條例皆未納入災民訴求的「中繼安置」選項,部落主張應充分諮商,尊重「離災不離鄉」原則,避免在資訊不對等下被動接受永久屋。
馬太鞍災後,花蓮縣府規劃「以地換地」永久屋,原部落保留文化使用權。學者警告此舉粗糙,恐重演莫拉克風災失地慘劇。專家批政府低估災情且未經社會調查,呼籲中央與地方應立即擴大集體中繼安置範圍,爭取時間讓族人在安全環境下,釐清土地權益並建立部落共識,而非蒙眼決策。中央與地方應停止對重建責任歸屬各執一詞,並納入專業學者真實聆聽部落需求。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至今仍未解除,但政府安置規劃嚴重不足,且有「以地易地」永久屋的潛在風險。部落與學者嚴批政府只見「個別災民」不見「部落」主體,忽視地區風險與心理重建需求。他們呼籲中央與地方應立即擴大集體中繼安置範圍,並以鄰近的東富國小廢校區為基地。目標是讓族人在紅色警戒未解除前,能夠離災不離鄉,並在安全、具文化安全的集體環境下 ,透過部落會議討論長期重建規劃,避免制度性地拆散部落既有的互助機制 。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半個月後,居民面臨嚴峻的生存、生計與生活挑戰。佛祖街等重災區的房舍結構安全與居住環境仍充滿疑慮。部落族人提出「中繼屋」需求,盼能集體安置、離災不離鄉,以利維持部落文化及參與重建決策。此外,農田遭大量泥沙掩埋,農民生計受創,長期的心理重建與文化療癒也亟待政府綜合考量。
針對花蓮Fata'an部落災後安置,學者呼籲公部門應正視「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與部落的集體性。不同於八八風災永久屋忽略文化敏感度導致生活慣習受衝擊,中繼安置計畫應兼具文化與安全,以部落、家人為完整單位,並設計共同空間,讓族人透過傳統社會組織進行集體療癒與重建決策,避免重蹈族群文化被撕裂的覆轍。
面對堰塞湖泥流災後的復原挑戰,花蓮馬太鞍部落提出與以往不同的重建思考,不是遷村,而是「集中中繼安置」。族人強調,這不只是臨時避難,而是要讓部落在安全之中,維持集體與文化的延續。
光復地區在堰塞湖災後,大平村佛祖街89戶嚴重毀損,房屋被泥沙與土石掩埋。此外,有400公頃耕地遭污泥覆蓋,數年無法復耕。災後第16天,縣府對中繼屋的安置調查進度大幅落後,約僅完成一成,導致災民安置方向未明。災民普遍對政府的消極態度、資訊混亂及警報誤發深感憂慮。雖然部分居民考慮遷村,但許多舊住戶堅守祖屋,堅持「勢不遷村」,要求政府徹底清淤並用「聽得懂的話」說明家園安全。
投書強調面對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政府不應僅提供旅館或「永久屋」方案。族人訴求「離災不離鄉」和「中繼安置」,目的是提供暫時穩定的共同生活空間,以保留部落的社群連結與傳統組織(如年齡階層),讓社群在集體復原的基礎上有尊嚴地參與家園重建,避免社群瓦解。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佛祖街,造成八十九戶房屋難以居住。災後重建方向引發分歧,縣府建議研議遷村並規劃中繼屋,中央則強調將尊重災民「離村不離鄉」的意願,以中繼宅短期安置,後續再依據家訪結果評估原地重建或永久性遷村方案。災民最關心的是居住安全與生活便利性。
關於馬太鞍堰塞湖的災後安置與重建,指出政府目前的旅宿安置方案無法滿足部落需求。作者強調中繼安置的重要性,主張應在不離開光復鄉的原則下,提供臨時且妥適的居所,讓族人能共同生活,維持社區部落紋理。這能讓部落組織持續發揮自救力量,並建立機制讓災民參與後續重建決策,避免個人化補助政策而忽略整體社區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