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無與倫比:杜佳倫的教研點滴
首頁
學職歷程
著作與計畫
教學理念與創新方法
教學成效
相關連結
無與倫比:杜佳倫的教研點滴
首頁
學職歷程
著作與計畫
教學理念與創新方法
教學成效
相關連結
More
首頁
學職歷程
著作與計畫
教學理念與創新方法
教學成效
相關連結
教學理念與創新方法
從語文基本知能與生命關懷厚植人文素養
「深刻且有效地閱讀、真實而清楚地表達」
以生命關懷為核心,引導學生以分層提問的方式來閱讀各類文本,
透過逐層探尋文本意涵的過程,進而省思自我的生命,獲得成長的力量。
在同理共感與深刻思辨的閱讀討論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反向展開書寫表達的結構規劃與敘述練習。
從跨域交流中激盪專業創思
「跨域交流」非指各項領域都精通,
而是在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基礎之上,學習理解其他領域的相異觀點與處事方法,
並能與之有效溝通、協調,互助合作完成任務,
更進一步從他領域的觀點與方法反思自己專業領域的片面缺憾,進而更周全、多元地待人處世。
這種跨域交流互動的激盪與反思,無疑是現今通識教育必須著力製造的學習機會。
教×學 =
主動學習+引導思辨+實作體驗
「教學」對我而言,應該分別從兩個角度切入設想:
一是「教」的方向,老師可以教導學生哪些知識、方法、態度?
尤其是方法與態度,勉強灌注知識不如指引學生求取知識的方法,
茫然求取知識不如感化學生待人處事的正向態度;
二是「學」的方向,學生如何產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如何有效地學習?
如何將吸收的養分轉化為成長的動力,甚至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實?
教學不能只是單向性的灌溉,必須雙向性的互動討論、反思調整,才能使「教學」雙方一同進步。
因此,我的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單向講授法,
特別著重「主動學習」、「思辨討論」與「從做中學」這三件事,
首先我會設法引發學習動機,繼而以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展授我個人的知識結構,
然後藉由「提問與討論」、「小組導讀與創作」、「實地走踏或訪談」等活動,
讓學生獨立思辨、主動學習,
據此重新組構學生個人的知識結構並加以編輯應用,我也從學生回饋中獲得成長。
各類課程的創新教學方式
大一國文課程
聲韻學課程
閩南語音韻課程
台灣閩南語文書寫應用課程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