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組互助學習
課程一開始先進行閩南語基礎能力的小測驗,包括語文及口語兩部分,據此將學生均等分組。此後各項練習活動、課堂報告、期末演示皆分組進行。每組負責一次閩南語文本導讀,課堂導讀前各組會先與教師進行討論,課堂上教師也針對各組不足之處予以補充說明。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互補交流,較之於專由教師個人講授,更有益於閩南語語文能力的增進,並且也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表達意見、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2)地方戲劇文本演示
為引發學生對「閩南語讀書音」的學習興趣,並希望學生除了能分辨閩南語讀書音與白話音的差異之外,還能實際使用讀書音來說讀相關文本,因此特別規劃「地方戲劇文本演示」的活動,請各組選擇一段歌仔戲或布袋戲的劇本,練習以閩南語讀書音「唱」歌仔戲或「說」布袋戲,期末進行分組演示,由於本課程並非戲劇專業科目,因此演示重點在於實際「讀說」文本的表現,其他戲劇成分,例如佈景、動作、戲偶操控……等,僅做為額外的創意加分項目。由於學生需運用閩南語讀書音演示完整的劇本段落,比起小組導讀,需付出更多心力準備、預演,學習成效更高。而且小組需凝聚創意及向心力,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度也因而提高。
(3)多元評量
本課程所謂的「多元評量」分成兩類:一是評分項目之多元,包括:驗收是否理解各單元講授內容的隨堂測驗,引導同學以讀書音閱讀文本的課堂分組報告,以及實際使用讀書音說唱文本的戲劇演示。二是評分者之多元,課堂報告及期末演示的分數來源共有三部分:教師評分、其他組別同學評分、組內成員互評;前兩者的評分依據是課堂報告、期末演示的內容與呈現方式,本課程以設計好的「評分計量表」做為「量」的評分,並請學生填寫「意見回饋表」,以做為「質」的評量;而組內成員互評的依據則是各個組員的工作態度、對報告或演示的貢獻度等。「多元評量」的方式有助於從不同層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僅是講授內容的紙筆測驗,分組合作共同呈現報告及劇本演出,也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此外,教師並非評分的唯一決定者,學生在分組互評時會更用心地聆聽各組報告,並且給予正面回饋與建議,同時也可以藉此反思自己組別的表現;而組內互評的機制也可以避免同組貢獻度不一卻為同一分數,學生也較不會有偷懶取巧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