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 

◎  課程目標:

實際運用台灣閩南語的音字書寫來採錄、整理台灣民間文化及文學,使學生對於台灣閩南語文化與庶民思維,有更廣博的接觸與認識,並藉以實地觀察、親近在地民間文化,為在地民間文化與文學的承續盡一份心力。

每授課學期設有教學主題,本學期將以高雄寺廟信仰為教學主題和社會實踐場域,藉此觀察民間信仰下的城市紋理、社區記憶、神(鬼)人互動,進而引導學生將在地記憶化為具體的創意實踐來回饋社區。


◎  課程大綱:

1.何謂民間文學。

2.走進田野的準備。

3.面對寺廟的準備和禁忌。

4.教師田調示範。

5.期中和期末專題製作。

6.學生實際田野調查。

※重要提醒1:由於本課程具有高度宗教議題,若排斥臺灣民間信仰或體質敏感者,請勿修習本課程。

※重要提醒2:本課程有許多需要團隊合作之田野調查工作,若不喜分組或無法融入團隊,請勿修習本課程,必要時本人得以拒絕學生選修本課程。

※重要提醒3:本課程不開放旁聽與加簽(含大四、交換生),選課名單以中山大學選課系統為準。

台灣閩南語敘事工坊(一) 

◎  課程目標:

1.運用台灣閩南語的音字書寫系統來進行閩南語敘事創作,自在使用母語表情達意。

2.透過深度閱讀台灣閩南語相關語文作品,並進行提問與討論,深入思考台灣土地的相關議題。

3.小組合作閱讀、思考與規劃,據以撰寫敘事腳本,透過敘事脈絡關懷生長的土地。


◎  課程大綱:

1.台灣語文作品閱讀與討論 。

2.歌詞、散文、小小說的書寫練習。

3.邀請業界專家講授方法與分享經驗。

4.分組撰寫台灣相關議題的閩南語敘事腳本。

台灣閩南語敘事工坊(二) 

◎  課程目標:

1.重新深度閱讀故事腳本,從敘事的角度進行結構分析與修改。

2.運用戲劇演出方法,將書面腳本具體展現在舞台上。

3.分工合作以在地語言與戲劇完成一場深具台灣文化精神的敘事展演。

4.透過實作過程以及與在地的交流合作,學生不僅習得台語敘事養分,並能將之充分應用於回饋在地。


◎  課程大綱:

1.故事腳本的重新閱讀與敘事結構分析。

2.台語劇本分工修改。

3.排演工作與展演手冊製作。

4.台語弄影敘事工坊成果展演。

台灣閩南語的專業應用 

◎  課程目標:

1.運用台語文來進行社區的溝通與記錄工作。

2.運用台語文做為老行業記述的語文工具。

3.以結合台語文與在地特色的具體產出來回饋社區(老行業地圖)。

◎  課程大綱:

本課程帶領學生以台語文深入社區脈絡,109-2學期預定課題為完成西仔灣的老行業地圖。我們在109-1學期「台灣閩南語文的音字書寫與閱讀」課程中生命故事記錄的基礎之上,進而邀請業師共同帶領學生更深入在地脈絡。除了教師與業師分別講授台語文讀寫、社區觀察與訪談的重要觀念與方法,特別重視「從做中學」的實踐方式,各小組需選擇西仔灣的一門老行業,完成至少半日工作服務、觀察老行業細節、訪談資深工作者、以台語文記述老行業、共同製作老行業地圖。 

語言、儀式與戲劇 

◎  課程目標:

1.透過外臺歌仔戲與宮廟活動,認識外臺劇場的樣貌。 

2.通過宮廟的相關儀式與劇場藝術的結合,理解台灣民俗文化及語言。 

3.帶領學生進入「厝邊」的劇場,認識生活周遭正是「進行式」的表演活動,藉以更深入地方文化,加深在地認同。


◎  課程大綱:

1.演劇與祭祀概說

2.祭祀儀式與宮廟文化

3.台灣的外臺劇場現場觀察

4.田野調查紀錄與分析 

5.成果展演

◎  課程目標:

1.運用臺灣閩南語的音字書寫系統,進行臺語流行歌曲的記錄與整理,乃至於創作 

2.介紹臺語流行歌曲的表現型態與時期特徵,以及臺語歌曲中的親情、性別、勞動、鄉愁、都會、器物、交通工具、多元族群等文化面向 

3.訓練學生理解、欣賞、甚至再創造轉化臺灣流行歌曲的能力


◎  課程大綱:

「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自日治時期以來,臺語歌曲題材多元、內容豐富,不僅具體而微地反映社會現象,也表達了對於小人物及現實的情感與關懷。藉由歌曲所傳達出來的時代心聲、社會現象,值得深入觀察與思索。本課程將從日治時期以來重要臺語歌曲創作者、主題歌曲、音樂類型、新臺語歌運動、族群互動、高雄在地歌曲等單元,來尋覓其中之文學文化特色,以記錄和探討當代重要的社會文化資產,並思考將其轉譯的可能,讓臺語歌曲繼續傳唱下去。 

◎  課程目標:

1.瞭解語言風格學的重要概念與析論方法

2.學習賞析各時期台語流行歌詞的語言風格 

3.從語言的角度進行結構美學的賞析與應用

4.討論語言文化意識的時代共性與創作流變。 


◎  課程大綱:

本課程以台語流行歌曲為探究對象,講授語言風格學的重要概念與析論方法,帶領學生具體賞析台語流行歌曲的語言風格,從語言的角度具體探討台語歌詞的美學特色。並且藉由歌詞的對比分析,突顯各詞家之語言風格的個別特徵與變化趨向,進而細察各時期台語歌詞語言風格的共同特性。最後藉由台語流行歌曲的多方探究,深刻討論語言文化意識的時代共性與創作流變。本課程帶領學生運用語言風格的分析方法,從語言的角度具體探討台語流行歌曲歌詞的美學特色,並細察其歷時流變,有助於各領域學生認識台語流行文化,啟發本土關懷。  

◎  課程大綱:

上學期課程將以學生所採集在地長者的生命故事為基礎,進一步通過戲曲「以代言演故事」形式,將長者的生命故事轉譯為歌仔,用在地人最熟悉的戲曲劇種——歌仔戲的曲調,創作以長者生命故事為內涵的作品,透過「人物生命歷程」譜出「在地發展紋理」,創作屬於青、銀兩代共享的地方故事。

學期課程則將上學期學生所創作的歌仔調進行反饋,讓學生邀請故事主人共同演唱以自身生命故事所編寫的歌仔,並通過影像記錄這一段創作、產出的過程,最終完成一部由歌仔寫作起始、青銀共唱為終的短片。 

跨文化人文思潮與美學導論

◎  課程大綱:

1)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 understanding

2) relevant insights from translation 

3) look at cultural divides and distinctions within allegedly unitary cultural communities


◎  課程目標:

The ami of this course is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the various ideas and ideologies which have shaped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