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學習

本課程計畫在教師講授專業知識之外,也規劃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希望透過自主學習來加強學生的閱讀、分析與思辨能力,例如:「台灣閩南語的音字書寫與閱讀」課程中對於閩南語文書寫的檢討、對於閩南語簡單文本的閱讀與討論,「台灣閩南語敘事工坊」課程中對於台灣語文作品的深度閱讀與提問設計……等。這類教學活動乃先由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方法,再由學生依循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最後針對學習報告進行補充說明。


二、實作應用

除了學習與討論,本計畫特別重視讓學生從實作活動中確實運用閩南語音字書寫方式來完成任務、產出作品,例如:閩南語歌曲漢羅字幕製作、閩南語PPT簡報製作、閩南民間文學的采錄與編輯、閩南語改編劇本、閩南語敘事表演……等,希望透過實作活動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中學」等步驟來厚植學生的基礎能力。以上「自主學習」及「實作應用」有助於落實教學創新,讓「學生」與「學習」重新成為「教學」的主軸。


三、小組合作與互評機制

本計畫所規劃諸多教學活動均需小組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例如小組導讀與提問、田調與采風記錄、劇本改編工作、敘事表演的分工……等,透過小組合作方式集思廣益往往能激盪出超越個人學習的精采成果,並藉由他人不同觀點獲得更深的啟發,也從中學習清楚表達個人想法、整合多元意見、溝通與回饋……等重要的社會能力;然而,小組合作也經常有分工不均的疑慮,我們將確切執行組內互評機制來釐清每人貢獻度,據以給予對等的成績,盡量避免分工不均卻相同分數的問題。


四、跨領域協同教學

本課程在教學上試圖結合跨領域、跨科際的團隊能量,例如中文系教師在語言、文化、文學、民俗等不同之研究領域的專長,又如本校社會系教教師在社會調查上的專業、本校藝術領域教師在音樂創作、戲劇編導演上之專才,以建構跨域學習環境。此外,本計畫也預計邀請校外專家學者(尤其是學有專精的校友),透過講座或工作坊的方式教導閩南語書寫與應用的獨到方法,或者分享創作經驗與文化思維,希望透過外界交流帶來更多的刺激與啟發。


五、社區回饋

除了「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本計畫也關注課程本身所蘊含的社會責任,師生一同走入社區,深入挖掘與報導在地議題,參與在地文化及社區活動,進而保存當地之資產文化,凝聚社區認同與向心力,並試圖轉換為更豐富多采的文化創意形式,例如運用閩南語文字書寫方法采錄在地民間文學,據以編輯《青少年民間文學讀本》,可供各級學校鄉土教學使用;又如將閩南語劇本創作以具體的表演藝術形式在社區展演,凝聚在地閩南文化意識。此皆有助於促進與在地連結合作,甚至是區域產業連結的目的,以落實大學教育「在地關懷」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