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中的山城小學
迷思1:成績+學校=未來
在這個升學導向的時代,多數人認為:擁有優異的成績,考上世俗眼中理想的「好學校」,那麼人生就完美了。
雖然家長是以「為小孩好」的角度出發,但僵化的教育概念,成績儼然成為判定好壞最直覺的指標,視進入大學為唯一的選擇,然而,小孩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家長在為小孩規劃未來的同時,是否也扼殺了小孩的可能性?
迷思2:偏鄉沒有資源及同儕競爭力
教育資源稀少與缺乏同儕競爭力為一般家長對與偏鄉小學的認知。因為地處偏遠,極少數教師願意深入當地教學。也因為學生數較少,無法單就教育局撥款取得足夠經費,此外,缺乏大量的同儕,孩子可能因此滿足於現狀,家長認為競爭力的提升需要透過同儕的刺激,寧可花時間將孩子送去市區的大學校,也不願意留在當地創造與社區的連結。
被忽視的寶藏_偏鄉小學的價值
然而,在這次金瓜石工作坊,我們有幸走訪瓜山國小與濂洞國小,也就是大眾口中「偏鄉小學」,實際踏查後我們發現:這兩校的資源都很豐富!師生皆很用心在爭取各項資源,例如:老師撰寫計畫申請經費、小朋友努力練習參與才藝表演以增加學校曝光度。
經由師生的共同努力,加上人數較少的關係,每位學生享有比都市學生更多倍的資源,沉浸於自然與人文資源的環境下,所謂的「偏鄉小學」在學生眼裡其實為他們想守護的那份寶藏。聽完老師與小朋友們的分享後,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在金瓜石學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濂洞國小
瓜山國小
濂洞國小淑娟老師:「小朋友是城市、社區永續且繁榮的希望。」
跨校共學
濂洞與瓜山國小今年的一年級都只有一位學生,兩校舉辦跨校共學的活動,讓學生體會與同儕學習的樂趣。
不一鼓
優人神鼓結合學校的不一鼓進行公開的演出,培養孩子登台的臺風,面對登台的壓力使孩子在小學期間便培養豐富的挫折容忍力。
海底隧道疏散滑梯
作為疏洪道,也是小孩子的遊樂天堂, 海底隧道已有十多的歷史,一直以來都是熱門打卡景點,也讓更多人認識這所寧靜悠閒的國小。
很多課外活動是濂洞國小的教學特色,他們會利用課後時間練習合奏,並且去參加比賽都能獲的優等的好成績。
校內隔代教養的比率高,當長輩身體不適,孩子們必須擔任起飲食的照顧者。故推起食農教育結合小農場的栽植體驗,使孩子可以學習照顧身體的營養。
利用暑假期間帶學生到基隆、瑞芳的小學學習游泳,並結合周圍海洋環境,就地進行海洋的游泳練習。
瓜山國小校長:「在地人的情感可以把老師留住、有夢想就說出來,接著去實踐吧!」
瓜山國小訓練學生認識金瓜石的歷史脈絡與在地特色,藉由讓當地小孩認識自己的根本並且與外地人解說,成為瓜山國小的一大特色。
國小的小孩和外賓的互動儼然已像是城市中的國中生。指引來賓模仿筆筒樹,可看出孩子們對植物的熱情,也可發現孩子們對於陌生人處之泰然的態度
瓜小的課後學程非常多元,有花敲鼓、高爾夫、烏克麗麗等等,從小累積小朋友的學習歷程,並且在瓜小學習任何課程都不需要額外付費
我們深入與瓜小孩子互動,從中發現他們家庭背景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越南、中國、美國、瑞芳等,並非只有在地小孩會來就讀。
透過與中年級學生的互動,發現他們已經擁有成熟的邏輯以及態度,面對意見不合的同儕,他們能夠已平靜的態度來面對分歧,並提出自己的想法來反駁他人
瓜小的學生除了可以在教室裡學習知識,更能夠透過當地耆老帶領的踏查活動,實現做中學、學中做。
濂洞的特色…
給予孩子全面關照
根據濂洞國小組長所述,偏鄉地區的家庭結構多半為單親、隔代教養,孩子課業上問題,多半只能在學校裡找到答案;假日空閒時間,缺少家人的陪伴,孩子常常不知到要做什麼,覺得無聊。因此濂洞國小透過多元化的特色課程以及課後照顧,填滿了孩子的山間生活,給予孩子需要的關注,師生間的親密關係,營造出另一個家的感覺。有許多濂洞國小畢業後,到時雨中學就讀的學生,在面對從小班制精緻學習轉換到大班競爭時,往往學生都會遭遇撞牆期,這時學生都會回到濂洞國小,找以前的老師訴苦,喜怒哀樂都會與濂洞的老師分享,老師不只是同學們永遠的心靈導師,更是他們第二個母親。即使他們有天離開山城,面對大環境的考驗,心中始終有這麼一個溫暖的地方,伴我們成長。
瓜小的特色…
同儕友愛的堅定情誼
至於瓜山國小,由瓜山國小的A小朋友所說:「濂洞國小的男生偏多,用詞偏激」,而經我們深度詢問之後,其中有兩位住在濂洞國小附近的學生,選擇到瓜山國小就讀,且他們表示,選擇瓜山國小的理由是因為身邊的朋友都就讀瓜小,且濂洞國小的學生太少了,瓜小的同學們認為能跟好朋友們相處非常重要。在瓜小的混齡教育中,對於跟年齡不同的學長姊相處,並不會有學長學弟制,更甚至完全不會有排擠及霸凌的情形發生,大家都打成一片,和樂融融!
兩校小朋友對於自身學校都引以為豪,小朋友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競爭關係,然而,對小朋友來說各校好壞是其次,能針對不同特色的國小,依據小朋友的人格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國小,才是首要目標!
共同的特色…
讓同學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由上述的各別特色可知,兩間學校都提供了學生許多機會展現自己,像是瓜小的小小導覽員,藉由讓學生嘗試成為一個「導覽員」,藉由清楚地為每一位過客進行介紹,引領著大家穿山越嶺,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與表達能力,並從中學習到與人溝通的重要性。濂洞國小也會定期舉辦英文歌唱比賽及國語朗讀,讓學生展現自我。並且,兩校都積極與外界連結,讓學生能多元學習,像兩校都有打鼓課等等,讓學生探索自身興趣,發展各自所長,並有舞台讓學生展現自我,建立自信,能對所有人侃侃而談!
外語的重要…
在金瓜石就能與國際接軌
現今,教育體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探訪偏鄉學校的過程,透過當地導覽者的敘述,看見他們對於教育的熱忱,只想著如何運用在地資源,給孩子最豐富的課程,反而看不到教育體制下強烈的目的性。
濂洞國小的雙語課程,由於人數較少,即使是混齡授課,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與外師交流。對於外師資源的分配,相較於都市,等同是用一個學校的資源,栽培一個班級量的學生。瓜山國小學生說:「英文課堂,比起中文導師上課,更傾向外師授課,因為沒有作業」外師導入的雙語教育,使孩子不懼怕對外的溝通,放眼全球,接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