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我最喜愛的一首情歌
*我最喜歡的一首情歌
好久不見 陳奕迅
我來到 你的城市 走過你來時的路 想像著 沒我的日子 你是怎樣的孤獨
拿著你 給的照片 熟悉的那一條街 只是沒 了你的畫面 我們回不到那天
你會不會忽然的出現 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會帶著笑臉 揮手寒暄 和你 坐著聊聊天 我多麼想和你見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變 不再去說從前 只是寒暄 對你說一句 只是說一句 好久不見
*這首歌中我最喜歡
「我多麼想和你見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變 不再去說從前 只是寒暄 對你說一句 只是說一句 好久不見」
*心情小語
愛情總在失去後才懂得其中的刻骨銘心,走過從前熟悉的路,想像著沒有彼此的生活,是不是會有那麼一瞬間很想知道對方是不是過得好,淡淡的愁緒瀰漫在空氣中。
當有一天愛情消失了,你是不是也能瀟灑揮手,把最好最美的回憶留在心中,等到有一天偶然相遇,能無怨無悔的說一句;好久不見,一如久別重逢的至交好友。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一定要記住:從前過往不再重要,誰是誰非不再執著,要真心感謝彼此的相遇相愛,「不再去說從前,只是寒暄,只是說一句,好久不見」。那麼,當揮手道別的那一刻,你是真的放下了,終於可以開啟另一段故事,去追尋那一個對的人。
*我最喜歡的一首情歌
歌名-
歌詞:
*這首歌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段落
*心情小語
修辭練習
例如:「悶熱」
今天好熱喔!在教室裡面就算一直搧風也不會涼,好想回家吹冷氣。
一、譬喻法
改寫:今天待在熱得像烤箱的教室內,只能感受到火烤溫度直線上升,讓每個人 的臉蛋像煮熟的蝦子般紅通通的,好想回家享受如北極般的冰涼啊!
二、轉化法
改寫:今天的陽光張牙舞爪的揮動長鞭,不敢在戶外多待一秒的我們,深怕細緻的皮膚冷不防被抽上火辣的一鞭,只能被教室囚禁著,真希望清涼的冷氣超人,解救我脫離煉獄啊!
三、使用成語
改寫:火傘高張的夏日,教室內悶熱難耐,就算舞動手中的扇子也是汗流浹背,想要回家享受冰涼冷氣的吹拂,讓我們個個歸心似箭。
四、運用典故
改寫:烈日當頭,讓每個人都期待出現英雄—身懷絕技的后羿—為民除害,無奈,我們都是望日興嘆的夸父,為追尋冰涼舒適的冷氣,抱憾而終。
練習:「快樂」
今天得到老師的讚美,好開心喔!好想趕快回家告訴媽媽!
一、譬喻法
二、轉化法
三、使用成語
詞選補充講義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語譯:春花秋月何時才能結束呢?過去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天夜裡,東風又一次吹上我居住的小樓。明朗的月色中,不忍再去回想那已無法再得的故國。
那座有雕花欄杆、玉石臺階的宮殿應該還在,只是我年輕的容顏已不在了。若問我心中究竟有多少憂愁?就像那春天滾滾東流的江水,永無止盡。
說明:此詞作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是李煜的絕命詞,內容表達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作者綿長無盡的愁思貫穿始終。「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只會勾起作者物是人非的悵惘,凸顯他囚居異邦之愁。下片首二句是華美的宮殿與凋殘人事的對比,在這變與不變的對照中,又該含有多麼沉痛的感慨!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以提問的形式出現,意在突出這「愁」的形象,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此詞純用白描,不事雕琢,直抒胸臆,情感激盪,詞雖短小,是流露至情至性的血淚文字。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語譯:我獨自一人尋尋覓覓,眼前卻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不免讓人感到悽涼酸楚。在這忽冷忽熱的時節,最難保養身體。兩三杯的清酒,怎能抵擋秋夜驟起的寒意?仰頭望見大雁飛過,因而感到傷心,北雁又南飛了,見到這情景真是令人傷心啊!雁兒雖是舊時相識,但昔日伴侶卻已不在身旁。
滿地都是凋零衰敗的殘菊,如今誰還有心意採摘?百無聊賴守在窗前,獨自一人要如何熬到天黑。細雨滴落在梧桐葉上,點點滴滴直到黃昏時分。眼前這般光景,又豈是一個愁字可以形容。
說明:此詞是李清照晚期孀居之作。開篇以十四個疊字起筆,堪稱千古奇句。「尋尋覓覓」寫行為,「冷冷清清」寫環境,「悽悽慘慘戚戚」寫心情。再以深秋氣候的多變,突出心情的煩悶難熬。於是詞人以酒澆愁,卻難敵秋風襲人,更增添濃濃新愁。詞人見大雁南飛,勾起對故國、故鄉及往昔的追懷,與眼下的孤淒處境構成強烈的反差,並由此勾起對丈夫的思念。下片詞人以殘菊自喻,寫出自己漸入老境,孤單無依,「如今有誰堪摘」,暗含與往昔的對比,慨嘆國家及身世的滄桑巨變。一連串的景物引發詞人的悲傷,發出了「獨自怎生得黑」的呼告。外頭打在梧桐葉和石階上的雨聲,其實更打在詞人的心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詞人無限的悲涼呼喊噴湧而出,感情和意蘊皆達到了頂點。這首詞通過一系列深秋景物的反覆渲染,層層疊加地表現出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的處境和淒慘悲涼的心情,其中有對自己身世的慨嘆,也反映了靖康之變後的社會劇變,可以說從側面寫出了時代的悲劇。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語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燈火在東風的吹拂下閃閃搖搖,像是黑夜中燦放的千樹銀花,又像是被吹落的滿天星雨。華麗的馬車在路上來來往往,香氣彌漫著大街。在四處悠揚的鳳簫樂聲中,計時的玉壺流光閃閃的轉動著,魚龍形的彩燈也彷彿在夜空中飛舞。
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盛裝打扮,她們一邊說話一邊歡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前經過。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次都找不到,不經意的回頭一望,卻看見我找的那個人獨自站在燈火幽暗的地方。
說明:此詞是辛棄疾婉約詞的名篇。上片寫燈節的熱鬧氣氛,從半空的燈火,到地上的彩燈百戲、寶馬香車,描繪了一幅聲光交織、熱鬧不已的夜遊畫面。下片先寫麗妝女郎笑語盈盈的離去,接著筆鋒陡轉,寫作者尋覓一夜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幽寂獨處。這種幽獨與前面的彩燈華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非凡的場景,是在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孤獨清高。梁啟超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那人」的形象,何嘗不是作者自身的寫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說明一篇文學佳作,常常不止於其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感染力,還可以給人在這之外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
始得西山宴遊記】補充資料
※歌詠柳宗元的詩句
1.舊澤尚能傳柳郡,新亭誰為續柑香。(在柳州推廣種植黃柑,後人興建柑子堂以頌其事)
2.柳州尚有柳侯祠,有德於民民祀之。丹荔黃蕉居士字,劍銘衣塚眾人思。芟除奴俗敷文教, 藻飾山川費品題。地以人傳人以地,拜公遺像誦公詩。(韓愈頌讚柳宗元的銘辭中有「荔子丹兮蕉黃」的句子,意思是荔枝紅豔,香蕉熟黃,都作為柳侯祠的供品,表示百姓的擁戴供養不息。)
3. 自昔才名天所扼,文章公獨耀南荒。一坏千古留青眼,幾載桃花笑豔裝。
4. 文字由來重李唐,如何萬裏竟投荒。聖明不諒孤臣鯁,蠻服隨蒙惠澤長。
※遊記文學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被推為山水文學之宗,以文學筆法來寫地理書,刻繪山水形貌,寫景名句,千古美之,開遊記文學之先河。然而山水之中沒有人物的活動,僅為山水記而非遊記。中國山水遊記的奠基者是柳宗元,他的永州八記及其他遊記散文兼有感性與知性,融合了寫景
、敘事、抒情、議論的寫作藝術,描述生動,語言清峻而感慨深沉,豐富了遊記的內涵和審美趣味,對後世的遊記作者影響深遠。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公安派‧袁宏道的西湖遊記、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都屬遊記名作。
附註:唐―詩人遊記;宋―哲人遊記;明―才人遊記。
※課文探究分析
1.出處: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2.寫作背景:本文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時柳宗元三十七歲,因坐王叔文黨貶永州司馬。
3.釋名:
(1).始得:說明作者真正的遊賞乃是從西山開始,也暗示作者的心境從此是一個轉折,一個新的開始。
(2).宴遊:即樂遊之意,文中有飲宴作樂的場面,也有遊西山物我兩忘的逍遙之樂。
(3).記:記錄,說明本文為一趟遊程的記錄,也點明文體屬於「記」體散文。
4.主旨:本文記敘作者發現西山的經過,和登西山時物我兩忘的感受,並藉西山的怪特象徵自己,寄寓作者被貶遭憂的心境。
5.特色:
(1).文章與題目緊密結合:文章處處與題目相扣,題目中無一字無著落:
「始得」:由「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之西山之怪特」這一句說明自己未曾真正感受遊歷之意。文章末段又說「然後知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說明題目裡的「始得」二字。
「西山」:本文第二段「坐法華西寺,望西山,始指異之…」寫發現西山及開路登覽之經過,第三段「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峌若穴…」描繪西山之特出,皆緊扣「西山」來作敘述。
「宴遊」:「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這一段說明了「宴遊」的情形。
「記」:文章最末「故為之文以志」,說明了題目中的「記」字。
(2).句法駢散錯綜:本文雖是散文,但大量使用對偶與排比句,文句錯落有致,變化多端。
(3).句式與句意相對應:本文句法多變,不同的句法反應出不同的情境與心境。
首段:「……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大量採用排比頂真句型,造成流水般流暢平順的語調,用以突顯未得西山之前的遊歷是如同一種不知不覺的日常習慣一般,看似頻繁卻無深刻的印象,宛如流水帳,自然流逝,卻漫不經心,沒有收穫,不曾感動。
次段:「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連續使用三字句,三是單數,句子又短,讀來短促急切,正如登山時急促的步伐與呼吸。
第三段:「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隱遯;縈青繚白,外與天際。」此段用了錯綜句法,用以描繪起起伏伏,錯綜變化的山勢。
(4).主旨明確:作者登西山後的心境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正是全文主旨。
(5).前後對比、呼應:首段說明未得西山之前的遊歷,是不深刻的;之後描寫得西山後的遊歷,深刻而難忘,兩相對照,前後呼應。
※ 問題討論
一、何謂「永州八記」?其價值如何?
答:柳宗元貶永州司馬時,作《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作於唐憲宗元和七年),合稱「永州八記」;堪稱柳氏遊記作品的代表作(後世推為山水遊記的名作)。
二、「永州八記」的寫作目的何在?
答:(1)藉景抒情,發洩自己被貶謫的憤懣;(2)表達雖身處逆境,而雄心未泯的情懷。
三、「永州八記」的寫作特色如何?
答:八篇文脈相聯,分之可為八篇,合之則為一文,首篇與末篇相互照應,給人渾然一體之感。
四、第一段的「恆惴慄」,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1.是作者當時(為僇人)心境的真實寫照;2.反襯下文遊西山時,陶醉於自然美的欣喜心情;3.是他藉遊山玩水排遣貶謫的鬱悶痛苦之緣由。
五、「意有所極,夢亦同趣」(第一段),這句話透露了什麼樣的訊息?
答:1.暫時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仍然夢寐以求。2.希望藉遊樂飲酒以求忘憂的目的並沒有達到。
六、題中及文中的「始」字,用意何在?
答:一是表時間上的區別;一是表心情上的差異。
七、「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第二段)句,除了用以描述西山之外,還有哪些寓意?
答:「特出」暗指作者自己,非尋常他人(培塿)可比(為類)。
八、「縈青繚白」(第二段),各指何物?
答:青,指山;白,指雲。
九、遊過西山之後,作者的心境有何改變?
答:從「恆惴慄」轉變為「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
※文眼--「始」,敘述喜得西山而遊的快樂滿足。
前後對比:遊西山前-憂心恐懼,未始遊
遊西山後-忘懷得失,遊於是乎始
※柳宗元「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心境近似於: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或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都表達出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