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在歷任校長擘劃經營下,不僅有傳統優良的學風,同時具有因應教育現場變化的堅強行政團隊與家長、校友團體。我們深信,唯有為學子優良品格奠基,提供多元創新課程及表現場域的校園,培養學生應有之學力與應變力,才能面對這快速變動的世代。據此,本校以「一所創新自我、夢想啟航的學校」為願景,期待培養「同理與尊重、思辨與批判、適應與創新、自覺與美感、責任與關懷」的學生,讓學生關心社會,理解當今經濟文化發展趨向,體認其身為世界公民應盡的責任。
著名的PBL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專家李奧登指出,好的專題教學應具備真實性、實用性、成長心態、與社會的關連性。其「為真實世界而教」的教育主張,正是現今教育的核心目標。因此,當前學校的功能即在於如何培養具備新五倫核心價值精神的學生,同時在「Now is the future」的前提下,期許其成為「批判思考的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行動者」,以德育為堅實基礎,發展其素養及能力。
對應優質學校六大向度的「資源統整」,本校以「知能創客展智慧,匯聚百川欣復興」為主軸,並分別以「親師合力攜手前行、全面整合資源系統、活化知能特色課程、智慧創客跨域整合」為四大目標,對應資源統整的四大指標。藉由資源整合建構,挹注於課程專業發展、學生適性展能、親職教育深耕、教師成長精進等重要面向。
關鍵字:復興高中、優質學校、資源統整、智慧創客
一、學校沿革
民國42年臺灣省教育廳鑑於北市人口眾多,辦理政府遷台後第一所省辦中學,初名「臺灣省立復興高級中學」。成立初期有高中三班,初中五班,男女兼收,惟因當時經費短絀,以致校園圍牆和辦公室都付之闕如。首任校長陳永康先生懷抱「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的精神經營校務。民國57年易名為「臺北市立復興中學」,民國59年原設初中部結束,更名為「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
民國86年起,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師資及教學系統支持下,陸續開設藝才班(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及體育班各一班。民國103年,規畫歷經十多年的藝術大樓落成啟用,擁有完備藝術類教學資源專用大樓,提供藝術類科專業教室及展演空間,為全臺高中少見之規模。學生於藝術類科及體育賽事成績表現卓越。
隨著全球國際化腳步,本校陸續與日本沖繩縣立宮古高校、韓國釜山釜一外國語高中、日本大阪箕面自由學園締結姊妹校,提供學生更多學習機會。推動藝術教育績效卓著,連續三年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奬。在各類科教師的辛勤耕耘下,復興已成為以多元及藝術發展聞名的特色學校,立足陽明山麓,孕育傑出人才。
二、社區環境
本校座落於陽明山大屯山麓的北投區,在溫泉硫磺及山林氤氳的環抱下,培育莘莘學子。在校內即可坐賞觀音山落日,遊賞大屯、陽明諸山煙嵐樹影,從復興及藝術大樓即可鳥瞰關渡平原及臺北盆地的萬家燈火,素有「山城」之稱。
日治時代,北投即以豐富的溫泉資源及人文風貌享譽東亞。本校與歷史悠久的國立陽明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防大學、淡江大學、銘傳大學、文化大學等學府為鄰,兼處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圖書館、陽明山中山樓等文化據點間,位居學術與人文薈萃的菁華地區。
三、學校規模
(一)校地與建築
本校校地總面積20,000㎡,共有16棟建物(含復興大樓、敬業樓、實踐樓、樂群樓、篤行樓、自強樓、莊敬樓、科學大樓、藝術大樓等教學用大樓,另有男女生宿舍、、和風樓、行政大樓、勤學樓、圖書館等綜合性大樓),總樓地板面積達41,776㎡。建築是依坡地地勢發展,當初因應逐年增班需要所興建,校舍配置並無整體規劃,且學校已經有長年歷史,學校建築多屬舊舍。老舊校舍經過歷年來的整修工程,配合教學需求,逐步改善硬體設施,已逐漸換上新風貌。
(二)班級及學生人數:
110學年度全校共有2005人(男生914人,女生1091人)班級總數為68班,其中普通班52班、藝才班(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各3班)12班、體育班3班、身障分散式特教班1班,屬中大型之高級中學。
(三)教職員工分析:教師146人、教官1人、職員38人、技工1人,合計1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