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招生專業化活動花絮
|專訪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楊屹沛助理教授
大學招生專業化活動花絮
|專訪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楊屹沛助理教授
(一) 大學教授到高中觀課/ 高中交流經驗分享
Q.因應新課綱,高中教學現場有何不同?請老師分享您到高中的觀課心得。
觀課日期:110年4月26日 觀課學校:臺北市立陽明高中
觀課名稱:物理─波的性質:雙狹縫干涉(自然科學領域部定選修)
觀課紀錄:
教學方式:高三學生30名,男略多於女。每組5位同學坐於6個圓形討論桌,教師以學習單、影片引領同學進行討論。每一課題,先讓同學個人於學習單撰寫個人想法,接著進行小組討論並以A4紙提出小組共識答案,教師最後歸納總結各組答案後,讓同學們建構出相關物理觀念。
教師教學:教師聲量、語調極具吸引力,能掌控整節課教學步調,有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方向,善於歸納同學各式各樣答案,總而言之,教師教學方式相當成功。
學生學習:同學完全展現了主動式學習之優點,個別同學的發言、學習熱情或有差異,然而整節課中,所有同學都維持了高度參與學習的狀態。
--------
陽明高中的那門「物理」課程,內容是雙狹縫干涉的實驗及原理。傳統物理課程講授方式以內容導向,主要以干涉的數學方程式,講解狹縫距離、光源波長、成像距離等與干涉條紋寬度的關係,授課時間短(即教學進度快),學生往往靠背誦方程式得出各種物理量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物理觀念,這種方式學到的知識短時間可有效應付考試,不過很多概念的理解其實還很抽象,除了少數同學能融會貫通,多數學生可能很難透過此種抽象方式真正建構正確的物理觀念。
此次講授課程的張老師以引領式、主動學習法(素養導向)來講授一個物理觀念,這種教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張老師設計了教材、影片,並且準備很多的活動學習單讓學生當場來做,這些學習單學生可以個別完成,也可以利用小組討論來進行,最後在總結發表時,老師會請大家提出來一起討論,透過動手做、反覆討論、發表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加深學生對整個物理概念的理解。
引導式教學比起傳統的講授它花的時間比較多,老師在備課方面他要設想很多教學活動,必須深入的去設計安排教學進行的方式,這對於不熟悉的老師來說可能負擔會比較大一點。此次,張老師用的教學方法我覺得非常的好,值得繼續推廣下去,當時學生的參與看起來是非常深入的,得到的觀念應該會是比較穩定、真正的理解,而不只是短期記憶,我認為這是真正比較好的學習方式。
我當時比較著重在觀察老師用的教學方式,對於建立學生的物理概念,還有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情形去做認識。由於只是針對物理裡面跟光學有關的一個小小的課題去短暫觀課,因此對於高中三年物理課程的整體教學情形仍不太了解。不過,當時那堂課的實施時間其實是在學測之後,選課的高三生們都表現出很強的學習動機,參與程度很高,我不清楚這跟學生是自願參加,或者是受張老師教課方式吸引有沒有關聯,只是長期以來我們還是有考試制度的壓力,因此,不確定這種教學方式未來是不是能夠長期、普遍的推展到各高中。
當時也有其他高中物理老師一起觀課,應該也是想互相觀摩學習如何設計教學活動,藉由觀議課帶動更多高中物理老師一起朝好的方向來努力。
Q.高中交流經驗分享,例如老師您協助高中學校開設多元選修課程。
除了前面提到的高中觀課,我曾參加一些論壇或工作坊邀請高中校長介紹他們推動多元選修課程跟新課綱的經驗。另外,我在宜蘭高中、蘭陽女中有參與授課,有些是多元選修課程,有些是微課程。現在全國各高中都已經在推動多元選修課程,而宜蘭高中是比較早就開始規劃推動新課綱的學校,幾年前因為教育部一個先行計畫跟宜蘭高中合作,我們宜蘭大學教師們也到宜中幫忙開設一些課程。
就我多年觀察,其實無論是高中生或大學生,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都不是那麼強,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何而學,他們從小到大經歷很多考試的磨練,國中生最大的學習目標可能就是想要考上好高中、高中生最大的學習動機就是想要考一個好大學,很多學生仍不太清楚如何選課,首要考慮的還是能夠幫助他考試;另外有些學生選課時就是無可無不可,可能就選一些熱門的,也許他第一志願沒選到就選第二志願,心態上就是反正有選就好。
高中端依學生興趣、能力與需求開設各種類型多元選修課程,目標希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透過探索興趣領域或多試探各種不同學科幫助探索學術性向,讓學生早一點瞭解他未來可能朝哪些方向發展,將來銜接大學學習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興趣。
因此,除了多讓學生了解推動多元選修的目的、幫助學生探索學科興趣,我在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時,會特別注意不要像傳統講授課程那樣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傳達;而是盡量多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可以實際體驗、參與或是動手做,先讓他們對於即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再慢慢引導他們真正去探索,如果學生對學習感到興趣,的確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就會比較不一樣。
在幫助學生認識科系的部分,舉例來說「生活中的化學」這門高中多元選修,當然我還是會著重在學科內容不要偏離主題,但同時盡量穿插一些科系關聯的介紹─我們是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我會把生物機電學系相關可能會學到哪些課程、未來的職涯發展等做一些介紹,幫助高中端學生認識大學科系。
Q.您對新課綱推動「自主學習」的看法?有超過8成以上大學科系採計「自主學習」,本校生機系重視學生自主學習這項能力嗎?
一般我們在審查學生的推甄資料,除了看「成績單」、「自傳」、「讀書計畫」,另外在「其他備審資料」當中最重視的其實就包括「自主學習」。過去臺灣的教育幾乎完全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從幾年前推甄時就發現,學生推甄資料在自主學習這方面內容非常的貧脊,這或許也是為什麼現在要推動新課綱自主學習。
所謂的自主學習不是放任,也絕非學校直接完全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學習。我在參加高中交流聽到許多高中校長對於如何規劃自主學習的共識是:學校如果真正重視要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這項能力,應該要有一系列完整的配套措施或是階段性的規劃安排,例如訂定實施辦法、設計相關學習方法輔導課程引導學生如何做、生涯測驗諮詢等。
然而,有些高中學校仍然對於如何推動新課綱感到無所適從,又或許因為社會環境普遍還是很重視傳統的考試升學,因而在自主學習時間就讓學生自習,或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這麼一來,除非從小就已經很明確對特定領域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他有強烈的動機把握時間跟機會去嘗試自主學習;更多的情況可能是,本來就沒什麼興趣的學生,他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考試升學,他不知道該怎麼去寫自主學習計畫,可能也做不太出來,可能他就會去選擇參加比較輕鬆的一些社團活動。這個時候如果導師、家長也沒有很強烈的介入協助,也許也就這樣過去了,自主學習時間對他並沒有任何幫助。
我認為好的「自主學習成果」應該要呈現出完整的學習歷程,包括提出計畫的初始動機、過程、到最後得到什麼樣的成果,都能夠具體清楚的敘述,其實教授從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學生是不是真的有自主學習。那我們也期待、並且預期在新課綱推動自主學習之後,將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表現方面都會愈來愈好。
或許現在還有很多同學不知道怎麼自主學習,有些學生他的課業成績不好,但他受到同儕自主學習的環境氛圍影響他會想去互相學習,相信慢慢就能看得到一些成果了。那前面也提到高中端彼此交流觀課,老師他在觀摩更多學校的做法的時候,也許他就知道怎麼去指引學生來從事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