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5年二月起擔任中興大學能源奈米中心教學組長乙職,協助通識教育中心常態開設『奈米科技』、『永續能源與環境』兩門通識課程,每門課修課人數約100人,頗獲好評。獲得中興大學107學年度『優良通識教師』榮譽。107
進行非晶銦鎵鋅氧化物半導體與還原氧化石墨烯研究(RSC Adv. 2016),除應用非晶銦鎵鋅氧化物半導體於塑膠上製作出最柔軟的電晶體外(APL 2014),更應用石墨烯與有機物發展出超高光電反應的光電晶體(IEEE EDL 2015 X2, Org. Elec. 2015)。更應用此一技術於生化感測器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7),並於2018年IEEE ISNE研討會獲得最佳論文獎。104~107年
獲全球最重要光伏會議IEEE PVSC Best Poster Award。106/6
自2007起建立奈米結構太陽電池研究團隊,先以數值模擬方式建立奈米柱太陽電池參數(IEEE EDL,2009),並以模版方式分別以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方式製作奈米柱,並研究光學性質(APL, 2011),確認在光學上與電學上奈米柱結構的優異性。同時以此奈米柱進行有機無機混成太陽電池製作,獲得重要成果(SOLMAT 2010,2011)。結合光學與電學的優異性質,成功製作出矽基混成太陽電池,具有優異特性(Nano Res. 2011)。考量薄膜結構可以減少材料使用加上奈米柱優異光學性質,將技術套用在薄膜矽上,可以得到優異的吸收能力(NRL, 2012, 2014)。自2013年起,研究將矽基奈米柱與氧化物半導體結合形成異質接面,成功製作出高效率太陽電池(Energies, 2015, ACS AMI, 2016),並以雙異質接面技術獲得IEEE PVSC 2017 Best Poster Award。98~106年
獲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年輕學者考察研究獎,獲獎理由[帶領團隊研究出全球最好的軟性電子記憶體,成功研發出低電壓有機電晶體,於軟性電子記憶體成果優異受全球矚目,更獲得IEEE Spectrum專文介紹。優秀成果與成績獲97年度傑出青年教師肯定。先後發表國內外論文51篇及專利43項。98/06
獲中興大學九十七年度傑出青年教師。97/12
自2006到中興大學起,即致力於軟性電子相關研究。於2007年帶領團隊與工研院合作,共同完成16 bytes 可讀寫非揮發性有機記憶體電路系統,為當時最高容量。獲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EE IEDM)口頭論文。並獲IEEE Spectrum 專文報導。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