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7-1. 漏洞修復
措施7-2. 資通系統監控
措施7-3. 軟體及資訊完整性
這個構面應該是7-1比較需要提供符合技術面考量的管控實施方式之佐證,所以我們以此舉例建議系統管理人員提供到什麼程度的陳述。
漏洞修復與追蹤管控SOP
本漏洞修復與追蹤管控機制的目的在於確保資通系統中的所有安全漏洞能夠被及時發現、修復並有效追蹤。通過建立標準化的流程與使用輔助工具來管理漏洞的修復過程,進而降低系統受到安全威脅的風險,保障系統的穩定性與合規性。
此漏洞修復與追蹤管控機制適用於所有涉及資通系統的環境,無論是企業內部的資訊系統、網路基礎設施、應用程式還是外部供應商提供的系統元件。
3.1. 漏洞識別與記錄
管理面:
定期設置漏洞識別流程,確保所有系統、應用程序及其組件均定期接受弱點掃描與滲透測試。
設立漏洞管理責任人,負責監控所有漏洞識別、追蹤與修復的進度。
記錄漏洞識別的來源與詳細資訊(如掃描報告、滲透測試結果等),並儘速分類與標記為“待處理”。
技術面:
利用自動化工具(如Nessus、OpenVAS、Qualys)進行系統漏洞掃描,定期執行安全掃描並生成漏洞報告。
在發現漏洞後,使用CVE(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資料庫與相關廠商通告,進行漏洞評估與分類(如高風險、低風險)。
利用漏洞管理工具(如Jira、Redmine、Trello)進行漏洞追蹤與進度管理,確保所有漏洞都被納入跟蹤範圍。
3.2. 漏洞修復與有效性測試
管理面:
建立漏洞修復的優先級別,根據漏洞的危害程度(如影響範圍、是否利用容易、是否有現有攻擊樣本等)來決定修復的緊急性。
確保所有修復計劃都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審核並列入計畫。管理層需定期關注漏洞修復進度,特別是高危漏洞的修復情況。
技術面:
對修復進行測試,確認漏洞修復後不會對現有系統造成不良影響。使用沙箱環境(Sandbox)或測試環境進行修復測試。
在測試過程中,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如 Selenium、AppScan 等)進行漏洞修復測試,確保修復有效且不引入新的漏洞。
3.3. 系統更新與漏洞修復安裝
管理面:
設定系統安全更新政策,確保所有與資安相關的軟體和韌體更新在發布後儘速安裝,並對更新進行跟蹤。
定期進行內部稽核,確認所有修復和更新都已執行並有效。
技術面:
系統或應用程式在發佈安全更新時,應通過自動化工具(如 Ansible、Puppet、Chef)進行自動化部署,確保及時安裝安全更新。
對所有系統更新進行測試驗證,確保更新不會影響現有系統的穩定性。
3.4. 安全漏洞通告與漏洞更新關注
管理面:
設置監控機制,定期檢查來自CVE、廠商安全通告、資安新聞網站等的漏洞資訊,並對涉及的組件進行安全風險評估。
確保相關團隊收到漏洞通報後,能立即評估漏洞的影響,並按照預定的優先順序處理漏洞。
技術面:
實施自動化漏洞通告訂閱,並利用工具(如CVE Search、Secunia)定期檢查所使用的元件版本,及時接收與其相關的漏洞通知。
針對受影響的系統或元件,立即進行修復或更新測試,並確保測試環境的配置與正式環境一致。
3.5. 定期確認修復狀態與組態管理
管理面:
建立定期審查機制,定期檢查漏洞修復的有效性,並確保所有系統和應用程序的組態都符合最新的安全標準。
透過漏洞管理報告或儀表板來監控漏洞修復狀態,定期向管理層報告進度與成果。
技術面:
引入組態管理系統(如 Chef、Puppet、SaltStack)來監控系統元件的版本與配置,確保已修復的漏洞不會在系統更新後重新出現。
進行定期漏洞掃描和軟體版本檢查,並將結果整合至漏洞管理工具或儀表板中,便於隨時追蹤漏洞修復狀況。
4.1. 漏洞管理工具
Jira/Redmine:這些工具可以用來跟蹤漏洞的處理狀況、指派責任人、設定修復優先級,並與開發團隊進行協作。
Nessus/OpenVAS:自動化弱點掃描工具,能夠定期掃描系統、應用程式和網絡基礎設施,生成漏洞報告。
OWASP ZAP:針對Web應用的動態測試工具,幫助識別並修復Web應用程式中的安全漏洞。
4.2. 自動化部署與測試工具
Ansible/Puppet/Chef:用於自動化系統配置與更新部署的工具,可幫助在修復漏洞時自動推送更新,並確保系統一致性。
Selenium:用於進行Web應用的自動化測試,確保漏洞修復後系統仍然運行正常。
3. 監控與報告系統
Splunk:用於實時監控與記錄漏洞修復過程,並提供詳細的安全事件報告。
Elastic Stack (ELK):提供強大的日志分析功能,支持實時監控漏洞修復及其影響,並生成各種可視化報告。
自動化漏洞修復流程:利用自動化工具(如Ansible、Chef)將漏洞修復流程標準化並自動化,減少人工處理錯誤與時間延遲。
定期回顧與風險評估: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和漏洞回顧會議,確保所有高風險漏洞得到及時處理,並持續更新漏洞修復計劃。
加強跨部門合作:漏洞修復需要技術部門與管理層的緊密協作,設置透明的工作流程和報告機制,確保信息能夠迅速流通,及時作出反應。
組態管理與持續測試:將漏洞修復與組態管理緊密結合,並設立持續集成(CI)與持續測試(CT)環境,確保漏洞修復後的系統穩定性。
以上範例是詢問ChatGPT後再稍加整理而成的,其中或許有部分不容易落實,或者在專案執行時某些考量下不夠充分,所以在參考引用這些內容仍應仔細斟酌合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