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防治

       同學們知道嗎?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全球有70.6%年齡介於15-24歲的年輕人曾遭受網路暴力、霸凌和騷擾。另外台灣兒福聯盟也在2021年調查發現,遭受網路霸凌的受害者之中,有超過6成曾被某些人莫名攻擊或指責、5成曾收到他人傳送的激烈批評訊息或留言,45曾被他人在網路上散播傷害自己的不實指控或謠言。

尤其是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的現象增加了七成,因為疫情影響無法外出與他人互動,更多的社交活動從實體轉向網路,使上網時間更長,造成網路霸凌現象加鉅,其中以「詆毀」的網路霸凌方式最是影響青少年的身心。

董氏基金會發行三段公益短片,帶著各位同學從三個面向辨識網路霸凌,期待能藉此增加同學們對網路霸凌的認知與覺察,避免淪為下一個加害者、受害者或是旁觀者!這三個面向分別是:

(1)詆毀─在網路上發布不利他人的訊息,以破壞他人形象

(2)排擠─故意將某人忽略,創建社群中的人際小圈圈

(3)爆料─未經他人同意,任意散布、傳播他人信息、秘密、照片或影音於網路

影片1:開玩笑還是傷害?

也許你以為,只是開玩笑、發表意見、抒發心情、討拍、或旁觀,但對接收訊息的人而言,可能已成為一種殘忍的暴力。網路霸凌會使受害者產生憂鬱、焦慮、恐懼等情緒,自尊降低、影響人際互動、飲食、睡眠嚴重者甚至可能產生自殺念頭。

影片2:旁觀還是發聲?

調查發現,網路霸凌最常出現在有旁觀者的時候。如果只是旁觀,會讓網路霸凌者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當從「旁觀者」轉為「發聲者」, 將近有50%的機率可以讓霸凌者停止行為。

影片3:抒發心情還是爆料?

對方的個人信息、祕密、照片、影音在未經對方同意之下將其散布、傳播於網路中, 使對方感到難堪的蓄意行為,就是網路霸凌。 學習安全使用網路、正確判斷網路訊息、遇問題懂得求助 就能好好享受網路的便利與樂趣。

你在網路上PO、轉貼或發文時,會多想個五秒鐘再按下發送鍵嗎?既然我們與網路關係已經是密不可分了,那麼不妨用一個小動作,讓網路霸凌止於我們之手,當我們想PO文、轉貼或分享時你可以:

1. 問問自己是否有確認過訊息、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
2. 想想我PO、寫這些文字或圖片對任何人是否有幫助。
3. 思考自己的PO文或轉貼分享有無正面影響。
4. PO文或轉貼分享的內容真的是必要的嗎。
5. 自己做了這件事是正確的嗎。

輔導室祝福大家,自在悠遊網路世界,盡情吸收網路新知之時,能上網而不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