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良動能、公益導向、社會貢獻」之校院發展方向
大學教育之目的,不再只是以「追求真理」(Pursuit for truth)之「學術卓越」為唯一職志。近年來由於高等教育的對象已走向「普及化」,功能上亦強調「社會貢獻」。因此,人才培育或人的品質提升,其內涵及方式宜有所更張。本學群設立即以「善良動能、公益導向、社會貢獻」之「學用合一」為重點,基本上即回應此一高教的轉型與發展趨勢。因此由「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脈絡發展,四者不僅是知識層級的邏輯結構(生命-社區-社企-環境),也是「生命」→「生活」→「生產」→「生態」的「四生」人文社會價值的展現。這正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期許的「人間淨土」-「善良動能」的發源地。
2. 「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的跨領域課程發展
本校系所課程結構以「心靈環保」為基底,層層外推之波形圓周式規劃,反映當前社會需求與學術發展趨勢。聖嚴法師所提示之「心靈環保」中指出「人的正確價值觀念」:即「人生的責任是盡職盡份,人的功能是從奉獻中成長,人的意義是隨時消融自我而經常喜悅自在,人的生命是融入於無限的時空而又超越于無限的時空。」要之,心靈環保強調「消融自我中心的執著」,超越「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對立」,為一種服務社會、利益眾生的思想態度及處世要務。而更以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對於學生專業能力之養成與教學規劃上,採取具有彈性整合優勢的學位設計,迥異於其他大學之科系設計。不僅師資背景多元,以期提供多樣的課程選擇,課程設計亦積極落實跨領域整合,佛教學系與人社學群之各學位學程皆有相當比例之課程整合。
3. 開拓「博學雅健、境教化育」的潛在教育功能
本校以「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為辦學方針,強調「博學多聞」、「雅健生活」。如同博雅教育提倡,大學不只是具有不同科目教學的師生的排列組合,而是一個教育環境的形塑,由環境營造出一種思想共同交流的氛圍或條件,學生於其間慢慢地形塑出自己一生受益的「心智習慣」,它是一種「潛在教育」的力量。本校循「物小為美」(small is beautiful)的原則來發展,提供「全住宿、小班制」之書苑生活環境,為師生間的溝通互動備置空間條件。其次,本校建築係由國內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並得建築獎項佳作殊榮之作品。設計理念講究自然環保,為涵構式建築,讓原本位處金山山麓間的校園,更呈現一種典雅悠然的氛圍,使學生能在山光雲影下體會大自然之奧藏與純淨的心靈感受。
4. 轉「識」成「智」的「心」科學研發
「知識不是通往真理之路的唯一通行證」(R.Rorty),更何況知識的恆定性乃「無常」,知識若無法不斷批判與反思,很可能成為一種「意識型態」,它是片面而危險的。因此,如何化「危」為「安」,佛學乃提供了一種「變」與「常」的「智慧」,是一種直指「心」的省思與探索。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已逐漸證實「心」科學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它不再是「物」知識系統的獨霸,而是指向「心」的可能關係,它打破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藩籬,而是一種圓融「智慧」的存在。本校在佛教研究的基礎上,不僅擴展了「四生」知識的系統,更建構了「心」科學研究的平台。本校在跨領域的合作與佛學智慧的滋潤,當可開闢出「心」科學發展的無限可能,這在學術的研究上肯定可為人類未來的發展,做出更積極且重大的頁獻。
5. 構建「共生智慧」(symbiosophy)的生活圈
從「公益性」或「公共性」的立場出發,本校秉持高等教育係一種面向社會的公共服務之認知,強調其促進整體社會進步之使命。基於「未來社會等待之人才」之培育須具備應對「變」的能力與掌握「常」的思想底藴,前者可透過實作與實習課程,於處理實際遭遇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溝通」能力,強化解決問題的應變力,以應變化不居的時代環境;後者則有賴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規劃,讓學生認識到「共生智慧」的價值與意義。復就日益邊緣化的人文社科發展困境而言,朝「帶有實踐關懷的知識探究」與「跨領域」此二方向邁進,應能使社會大眾感受到人社知識與彼等生活密切相關的不可或缺性,重獲公共支持而得以正常發展的人文社會科學系所方能有效擔負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責大任。爰此,本校強調大學能與地方發展相結合,積極對地方(區)作出貢獻,與「地方共存共榮」,是一種向「地方學習」的態度,此由「在地性」所發展出的「共生智慧」係以生態永續發展為基調,在地切入,爾後再逐漸擴大社區→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