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穎且具宗教研修特色的私立綜合大學
本校創立於1978年,歷經五階段艱辛發展,直至2007年(歷經29年)終於獲得教育部核准,成為臺灣高等教育體系(大專院校)中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2014年,籌備長達16年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也正式獲准立案招生。鑑於當前國內高等教育兩大困境:(1)少子化社會趨勢,學生來源逐年減少(2)大學數量飽和,辦學資源競爭日益激烈。因應此「生源減少」、「資源競爭」的情勢,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及「法鼓佛教學院」兩校合併,以達到「集中資源」且「發展特色」的效益。因此,校院體質主要內涵包括「宗教研修」與「人文社會學門」之跨領域整合特色,為目前國內171 所(62所公立與109所私立)大專校院中相當年輕、新穎與極具特色的私立綜合大學。
2. 小而美,以「博雅教育」為辦學方針
經兩校合併後,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且具備「小而美」特色,本校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 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規劃教職員生總額之最大規模為壹千人以內,生師比為5:1以下,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猶如「大家庭」氛圍典雅優靜之友善校園,藉以培育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校院具備小而美、精緻化及專業人才特色。
3. 研究與實踐並重之應用型大學
文理學院(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主要有別於一般大學中「學士班」為主的 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博雅教育)。立基於佛教學系與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多元跨領域學科素養的教學環境。除(1)研究型:學術研究與知識專業之學識基底培育之外,另以(2)應用型:學系之專題研修、學程之創新教學規劃,力求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為先導,培養具備「悲智和敬」態度,以及因應全球化地球村公民之素養與能力的各級領導人才。
4.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波型圓周式課程結構
本校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教學特色結合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的資源,共構各類型整合型計畫的教學、研究平台,以內外交融、波形圓周式的開展步驟,探索攸關人類未來發展之「心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理想共存、共生模式,並實踐之。尤其在認知佛教禪修於促進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環境保護之可能性,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課程與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