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答

課綱Q&A

資訊科技

Q1:資訊科技課程綱要的修訂重點為何?

A1:

一、培養學生運算思維以及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溝通表達與合作共創之能力。

二、國小階段以「資訊科技應用」為主軸,強調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處理生活與學習事務,並學習基本運算思維。

三、國中階段以「資訊科技整合與創作」為主軸,強調資訊科技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整合使用資訊科技進行溝通與創作,並以運算思維解決問題。

四、高中階段以「資訊科學內涵」為主軸,強調內化運算思維,從而發展創新思考與團隊合作之能力。

五、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本課程同時著重建立學生在資訊社會中應有之態度與責任感。

Q2:資訊科技課程綱要與現行課程綱要有何差異?

A2:

一、領域規劃方面:「資訊科技」由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資訊教育重大議題(國中、小階段),及高中階段的生活領域獨立出來,與「生活科技」合併為「科技領域」。

二、學分規範方面: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中,國小階段沒有規劃資訊科技的必修時數。國中階段的科技領域每週二節課,其中,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各ㄧ節,七至九年級皆應開設。高中階段的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則各為二學分的必修課程,而科技領域選修共八學分。

三、課程內容方面,各學習階段之差異詳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研修Q&A」p.13表7至表10所示。

Q3:依據新的資訊科技領域課程綱要,現職教師如何增能,以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

A3:

一、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之實施,在職教師須經過修習相關的學分提升專業知能,透過高中學科中心、中央輔導團與各縣市之輔導團,舉辦相關的工作坊與研習課程,提升知能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新聘教師應經學科檢定合格。以上在職與新聘教師之師資訓練,由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以落實課綱實施之相關師資與設備之配套工作。

二、 資訊科技課程綱要在國中階段之資訊科技課程注重基本資訊科技知能的學習,以及整合資訊科技進行溝通創作的能力;高中階段之資訊科技課程則重視運算思維的內化,與創新思考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此二階段之課程內容皆與原有課程內容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與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皆須做相應的調整。相關師培系所宜與高中資訊科技學科中心、中央輔導團與各縣市之輔導團合作,舉辦相關之教師研習課程,以促進教師本職學能之成長。

三、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科技領域師資增能研析計畫」針對科技領域課綱的理念與學習重點,分析現行科技領域師資在專業知能上可能的落差,規劃科技領域的在職教師增能課程,資訊科技共規劃二門必修課程「資訊科學新興主題」與「資訊科學教學法」及二門選修課程「演算法」與「程式設計與資料結構」。

Q4:教學與學習評量方式有無必要調整?若應調整如何處理?

A4:

一、在教學策略方面,資訊科技領域課程重視透過問題解決與專題實作,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與探索式的學習,以實踐運算思維的課程理念;因此,教師宜廣泛採用各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適當之教學方法,並採用以學生為中心之教學設計。

二、學習評量應遵循本手冊「素養導向教材編寫原則」之評量原則,以評量學生運算思維能力為主,並應以多元方式為之。

Q5:新課綱實施後,國小畢業生如果未具備課綱建議國小階段學生應有的相關知能,國中課程應如何銜接?

A5:

相關建議參見本手冊「新舊課綱之課程實施銜接分析與建議」,由於課綱所建議之國小階段學習重點以資訊科技的體驗與應用為主,因此國中階段可提供學生較多實作機會,以補足應有之操作與應用能力,而因國小階段學習內容涵蓋較少的概念與原理,國中於此方面的學習銜接上應較無困難。

Q6: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必修二學分建議開設在哪個年段?

A6:

課綱並無規範資訊科技課程應開設之年段,唯為銜接國中階段之課程,建議於高中一年級開設。

Q7:資訊科技課程與現行課程所需之場地/設備有無差異?若有差異如何調整?

A7:

一、資訊科技課程重視問題解決與專題實作,因此應在資訊科技專科教室進行教學。各校皆應參考課綱內容採購適切的軟硬體設備(電腦、應用軟體、新興科技工具與平台等),或採用自由軟體進行教學。

二、因應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本質,各階段之資訊科技課程應視教師教學與學生專題活動需求,適當引入最新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例如機器人模組、微處理電路板教學模組(如Arduino與Raspberry Pi)與穿戴運算模組等;同時應定期補充與學生學習活動有關之學習資源,例如圖書、期刊雜誌與多媒體視聽教材等。

Q8:新課綱實施後,因應七、八、九年級各一堂課的需求,各校電腦教室是否足夠使用?

A8:

教育部已邀集相關學者專家與學校教師,研擬新版本之「國民中學資訊科技科設備標準」,待通過後即會公布實施,對於各校電腦教室的數量及基本設備(如:個人電腦主機、螢幕、穩壓器等)會有明確的規範。各國民中學建置電腦教室的數量與設備不得低於此標準。另有擴充設備(如:平板電腦、視訊攝影機等)部份,建議學校可參酌學校特色與師生實際教學需求購置,詳如A7之二所述。

Q9:資訊課綱的內容是否太多太繁雜?

A9:

一、資訊科技課綱希望透過對資訊科技領域基礎且全面的認知,以逐步培養運算思維,因此分為六大面向討論:系統平台,資料處理及分析,演算法,程式設計,資訊科技應用,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事實上,這六大領域的知識對於培養較完整的運算思維皆為不可缺少的元素,讓學生知道「資訊科學至少可以概括分六大類」(並非僅有程式設計),這訊息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資訊科技概念。國民教育的授課方式與高等教育差異甚大,國民教育必修科目之每週教學時數是固定的,因此雖資訊教育在國高中總共有八學分,但學生在未來倘若不走資訊相關行業,這八學分將成為僅有的資訊教育。在每週資訊課時數固定的前提下,課綱的「複雜」與「簡約」其實成了「廣度」與「深度」之協調,因此課綱涵蓋的範圍較廣,教學上自然就需要減少深度。

二、課綱規範的是方向,並非距離。課綱明列這些方向於基礎資訊教育中皆應涉獵,國小可朝著目標前進一兩步,國中高中再往前一兩步。課綱的彈性在於讓基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質與教學現場狀況決定每一步要跨出的距離遠進近。若學生未來計劃往大學資訊學系繼續深造,或是有興趣自學,就可走得更深;若無,則至少可憑藉十二年國教走的這幾步,建立全面的基礎根基,而不致於對資訊科技的某些領域一無所知,此乃國民教育的基本精神。

Q10:八學分涵蓋許多艱深的資訊科學主題,可能教得完嗎?

A10:

一、以大學授課的角度來思考,確實無法透過八學分涵蓋如此多的資訊科學主題,單是演算法在一般大學就已是一年六學分的課程,而部分大眾誤認為「演算法」、「系統平台」與「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等主題,是大學的授課內容。事實上,基於課綱用詞之精準性,知識領域名稱並不適合隨意更改,但雖為同一領域,不同學習階段所要教授的深度與廣度是截然不同的。國民教育並非要教育學生成為這些領域的專家,而是要使其對這些主題有基本的認識。教師須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對象準備不同的教材與教學方法,因材因時因地施教,即使是深奧的資訊科學知識,亦可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初學者理解其概念與精神。

二、資訊科學教育的進步與資訊科學本身一般,皆非常快速,中小學資訊教育亦是與時俱進,現今的教學策略與教材較之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配合不同階段的資訊教育方法,課綱便能順利實施。

三、課綱並沒未要求所有列出的學習內容須以平均時數進行授課。例如:高中「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中涵蓋的學習內容「巨量資料的概念」與「資料探勘與機器學習基本概念」,並非表示教師須平均分配時數於此二主題,而可根據自己的專長以及學生特質來分配時數,此即課綱「彈性」之處。

Q11:目前網路上有何相關資源,可提供教師為資訊科技新課綱之實施預做準備或彼此交流?

A11:

科技領域課程綱要手冊將放置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供各界參考,並持續累積資源與更新文件,此外為協助教師因應與準備新課綱,後續將研擬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的教材模組與教學案例,研發成果也放置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首頁供各界參考。

課綱Q&A

生活科技

Q1:為何要新增科技領域?

A1: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中、小階段的生活科技被歸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資訊科技被歸在「重大議題」;高中階段的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則歸在「生活」領域。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生活科技課程在國中階段已被自然淹沒到幾乎名存實亡,導致我國學生在動手實作的能力上大幅地弱化。因此,為提升學生之科技素養,特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由原本學習領域中提出,並新增科技領域。

Q2:生活科技課程綱要的修訂原則為何?

A2:生活科技課程綱要的修訂原則包含:(1)從科技學習的角度來看,本次修訂期待使生活科技課程展現出縱向連貫性(7-12年級)、及橫向連結性(資訊科技、數學、科學等學科)之邏輯性;(2)以第一線教師教學經驗為出發,捨棄現行過於廣泛的知識架構,研擬具有可行性、務實性的課程綱要;(3)重新強化國中階段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習,重視養成落實創意設計與製作所需的基礎能力;(4)因應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及未來人才競爭力需求,將高中階段聚焦於工程設計概念的學習與應用,幫助學生探索工程與科技相關領域。

Q3:生活科技教學實施,有那些注意事項?

A3:生活科技之教學宜以問題解決或專題製作之方式進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索式的學習,以實踐「設計與實作」與「運算思維」的課程理念。實作活動時數宜佔整體課程時數的1/2-2/3。其中,生活科技以「設計與製作」與「科技的應用」實作活動為主,課程設計原則包含:

1. 應以動手實作的活動為主,引導學生運用工程設計流程,進行專案之規劃與執行,以提升其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2. 應引導學生應用工程專業知識與科技創新能力,針對科技產品構造或功能提出創新且可行的設計構想。

3. 專題之主題應以工程領域的基本概念知識為主,並與科學、數學相關知識進行橫向連結。

4. 應透過系列實作或實驗單元的輔助,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等知識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以預測、探究或解決工程設計與製作過程中的可能問題。

5. 應引導學生妥善運用工具、設備以進行材料處理,進而解決實作過程的問題。

6. 須能引導學生反思、改善工程設計流程,並藉此試探工程職涯發展的興趣。

Q4:生活科技上課時是否要在專科教室實施?需要哪些設備與器材?

A4:為了讓學生能安全的學習生活科技,並且充分應用各項設備或手工具,生活科技課程建議應在專科教室進行教學。各校皆應參考課綱內容,依據學校需求採購適切的手工具、電動機具、桌上型機具、或其它新興機具設備等,以利教學之實施。建議之設備規劃可參閱前述之設備與器材標準。高中階段之生活科技課程重視工程設計取向的學習,因此除基本機具外,應視教師開課及學生專題活動需求,採購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相關軟硬體設備,如3D印表機、雷射切割機、機器人模組、微處理電路板教學模組(如Arduino)等。

Q5:依據新的科技領域課程綱要,現職教師如何增能,以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

A5:目前生活科技共規劃二門必修及一門選修之增能課程。生活科技之必修課程為:「工程設計專題製作與教學:機電整合與控制(2學分)」、「工程設計專題製作與教學:機構與結構(2學分)」;選修課程為:「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2學分)」。生活科技現職教師皆應修習該科六學分之增能課程,但教師若曾修過其中所列之選修課者,則可抵免。具備及完成所列增能課程之教師,可換領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之資訊科技或生活科技教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