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選點脈絡
十九世紀臺灣商港貿易興盛,連帶使淡水河、大漢溪流域一代發達,國際上對林木、茶、腦的需求與貿易往來,與之後的煤礦開採,成就了大溪與三峽當年的繁盛,老街立面現狀則承襲了市街改正的巴洛克折衷主義風華。故事選點中大溪舊稱「大嵙崁」一名,即為泰雅族語「TAKOHAM」中的大水,而如大溪木藝博物館(輕便車軌道經過)、三峽拱橋(車道)等,見證過往產業與運輸方式由水路、輕便道、直至公路的變遷。
因故事主角設定為從小在大溪長大,故本路徑故事盒標題以大溪人的「詔安客語」來做設定。
故事盒懸念
日本老太太自家(ziˇ gaˇ)來台,回味偷戴爸爸白礦帽與青梅竹馬玩耍的時光。
通關完後話
人來人往的鹿兒島空港,女子焦急地在出境大廳:「媽媽,媽媽,這邊!」杉村女士戴著白帽子,如同小時候,戴上作為礦場管理階層爸爸的白色礦工帽時一樣自信。杉村女士推著行李走來,笑著說:「お久しぶりです(o hi sa si bu li de su 好久不見)」接過了媽媽行李,一邊往出口走去,女子抱怨著:「媽媽還說呢!突然跑出國,把我跟弟弟都嚇壞了。」
「ごめんね(go men ne),讓你們掛心。( kua^ simˇ)」嘴說著抱歉,但杉村女士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看著媽媽明亮的笑容,女子愣了會兒,好一陣子才回神。「在台灣遇上什麼好事?好久沒見媽媽妳笑得這麼開心。」杉村女士停下腳步,看著女兒的臉。女兒長得像自己,化著合宜的妝,看得出微微發脹的黑眼圈。女兒長大了,像曾經的自己一樣,為家庭、為頭路(teuˋ lu )團團轉。
「妳應該更常照顧自己,回老家看看,見見老朋友。」「像媽媽這樣嗎?」「是呀,回到長大的地方看看,吃小時候喜歡的茶菓子」「是媽媽以前小時候和我們說的那種嗎?還有那座橋,媽媽去了嗎?」「去了。」
「咦?那當年那個男孩呢?」「呵呵呵呵⋯⋯」
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是清領時期大嵙崁溪流域的一個重要港口,對外交通以水運為主,日治時期積極開通各地幹線。大正年間,三峽以輕便軌道運送茶、木材、樟腦、山產物及煤礦等。1921(大正10)年顏國年等發起組織「海山輕鐵株式會社」接手經營,三峽「市街改正」後的街區除了臨溪面,其餘皆為輕便鐵路所包圍及貫穿。1929(昭和4)年,三峽、板橋間之海山自動車會社客運汽車開始營運,1933(昭和8)年三峽拱橋接連通車,讓三峽對外的交通運輸正式以陸路為主。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市定古蹟三峽拱橋修復或再利用計畫》。
新北市三峽區舊名三角湧,清領時期逐漸形成安溪人信仰中心及聚落,興建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宰樞廟等,也因開山撫番,興起染料、樟腦及茶葉等產業,成為農產、民生必需品集散中心,其產品可以舟楫運到艋舺、大稻埕銷售。早前三峽溪在河運尚未衰微前有3處碼頭,一處在宰樞廟前方空地,為清代往返礁溪與橫溪的渡船碼頭與卸貨碼頭。還有一處在長福巖前方,日治時期市街商家對外採買貨物均在此卸貨。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市定古蹟三峽宰樞廟修復或再利用計畫》。
大溪原名「大姑陷」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以其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而來,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後演變為「大嵙崁」。清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於設立全臺撫墾總局,再加上板橋林家來此發展,大溪成為樟腦、茶業、木材、煤碳等貨物之河運集散地。大溪老街至1919年左右開始市區改正,其中以歷史建築「大溪建成商行」穹窿(圓狀屋頂)最具特色。建成商行是早年大溪地區樟腦業與礦業鉅子簡阿牛的住所,當時他投資的桃崁輕便鐵道會社,於今普濟路鋪設有輕便鐵路至商行後方載運貨物,改變大嵙崁以水路為主的對外交通方式。
資料來源: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縣歷史建築「大溪建成商行」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
早期大漢溪上游的角板山等地盛產肖楠、樟木、梧桐、檜木等名貴木材,砍伐後順溪流而下,集結於大溪鎮上,加之林本源家族遷居於此興建「通議第」,吸引師傅匠人前往,造就木藝蓬勃發展。日本政府延續清末撫墾局對大溪的經營,引進現代伐木技術,有效開發山林資源,為日後大溪木藝產業鏈的開端。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作為在地文化保留傳承及轉化的永續基地,周邊文化資產群活化後成為木藝交流基地或展館,例如大溪武德殿作為大型特展空間,曾展出「大溪探個路:大溪交通運輸發展特展」,而大溪農會倉庫在修復時,也留有輕便車軌道遺構,在在見證在地產業及運輸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