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選址脈絡
鴉片戰爭後,結合清國新式造船需求,臺灣煤產受到重視,引進了現代化技術及鐵路運輸,於八斗仔庄開始了官煤開採及運送。日治時期開採規模擴大,完善運輸路線,設置「八斗仔——平溪」沿線運煤軌道,而於阿根納造船廠遺構現址的裝運碼頭,滿足了海運需求。國民政府時期,東北角煤礦更是創下全台產量之冠,贏得「產煤裕國」名聲。
本路線故事盒標題,採用故事設定年代時,臺灣全島最通用的「臺灣台語」。
故事盒懸念
女兒瞞著媽媽,四界(sì-kuè)探聽失聯的礦工多桑
通關完後話
礦工寮中,阿福灌著水,又閣把水灑在家己(ka-tī/自己)臉上,替自己散散熱,提振精神。滿懷希望來到的這個小島,生活環境糟糕,工作條件還更嚴苛。
幾年前戰爭時,無細膩(bô-suè-lī/不小心)在西表島礦坑中受了傷,幸好在其他同伴的幫助下,輾轉來到另一處礦坑,但積欠的醫療費用讓手頭更緊了。以前存得到錢時,託過人帶回家鄉,如今潦倒這這樣,根本無顏再見家人。回臺是不敢再想,除了活著好像找不著工作意義了。戰爭的關係,在幾個島間流離避難,熟識的夥伴,不是沒熬過,就是走散了,這麼多年來,已經揣袂著(tshuē bē tioh/找不到)人可以幫忙捎訊息回家,甚至也不確定「家」是否還在原址。
想到妻子,阿福心中滿是虧欠,妻子讀過書、氣質好,家境優渥,卻願意做自己的牽手(khan-tshiú/妻子),實在是家己的福氣。為著她,就算再苦,也甘願苦下去,只想給某囝(bóo-kiánn/老婆孩子)好的生活。沒想到這一走,甚至沒看到孩子出世,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
「阿福!阿福!」外面日語喊聲:「有你家裡的消息!人在外面!」
「是一個叫阿毓的小姐!」
原址最早於1919年作為八尺門貯炭場,將黃東茂經營的深澳坑復振炭礦以電氣化台車軌道裝運至此。1937年,「台灣礦業株式會社」將金瓜石開採的金、銅礦以架空索道運送至水南洞,由金瓜石線(水八鐵道)運至八尺門的礦砂裝船場(現址),由海運送至牛稠港統一轉往日本提煉。1945年開啟臺灣金屬礦業(股)有限公司時期,直至1962年金瓜石鐵道全線廢止。1966至1987年間改由美國阿根納造船廠承租,現已閒置。黃東茂時期台車軌道「八尺門站」現改建為原住民文化會館,見證1960年代花東一帶的阿美族移居史。
資料來源:基隆市文化局,《歷史建築阿根納造船廠遺構修復再利用計畫》。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煤為礦產大宗,臺灣多有,而基隆最盛」,範圍從基隆河中上游,包含菁桐坑、武丹坑、猴硐、四角亭、八分寮及汐止等地。明治年間,猴硐經臺灣總督府調查列為罕見的優良煤田。早期基隆河沿岸藏煤多以索道或河道運出,猴硐一帶也透過人力挑運至武丹坑。因鐵道宜蘭線通車,「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就近在猴硐車站設置貯煤場及選煤機,猴硐煤業進入機械化量產。1934年,瑞芳李家三子李建興承租猴硐礦務,成立瑞三鑛業公司,全盛時期每日都有超過500名礦工進坑。1990年因能源轉型停業,後由新北市政府與文化部啟動修復工程,2022年竣工開幕,內部新規劃礦業文史展,再現猴硐地區礦工歷史記憶。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歷史建築瑞三礦業選煤廠修復規劃》。
荷西時期已有基隆煤礦開採的紀錄,直至清領時期開港後才進行系統性開採,現址即見證清政府洋務運動引進英國技師技術,設置臺灣唯一官方建設的八斗子清代官煤,供應自強運動後新設福州船政局造船廠新建軍艦、兵輪用煤。1876年,基隆煤礦井口至海岸載煤碼頭的運煤輕便鐵道竣工,也是臺灣第一條鐵道。1913年,基隆煤礦改名為「復振炭礦」,1922年轉賣給顏家及三井合資成立的「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礦坑也改名為四腳亭12、13坑,戰後礦產轉為調和煤礦(礦主杜柏英)及榮隆煤礦(礦主簡杖梨)。
資料來源:基隆市文化局,《歷史建築八斗子清代官煤暨鐵路金瓜石線礦產業歷史調查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
菁桐車站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平溪線支線的端點站,見證日治時期基隆顏家煤礦事業版圖及鐵道建設發展,現為菁桐老街聚落一隅獨特風景。平溪線前身為1918(大正7)年由顏雲年成立的「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為搬運石底煤碳所設立。1929(昭和4)年後,由日本政府收購官營,更名平溪線,屬宜蘭線支線。目前車站建築物主體架構,大體仍保持昭和4年改建時之和洋折衷樣貌。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縣縣定古蹟菁桐車站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