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選址脈絡
新店溪聚落是城南發展重地,人文薈萃,故事選點中的碧潭吊橋、紀州庵、萬華林宅等鄰近地區,皆因水路運貿易興盛而成。1921年(大正10年)鋪設了萬華至新店的縱貫新店支線,後串連1903年起始的景美、木柵、深坑等地輕便道,改稱萬新鐵路。本應用於運輸煤礦、茶、木材等貨品,後因環境變遷運客量大增。1965年後,新店、烏來等地礦產陸續停業,再無運煤需求,加上公路鋪設與拓寬,萬新鐵路功成身退。
因故事設定中的主角,有移居北台灣,從事礦業的阿美族人之女血統,故本路線故事盒標題,邀請都會原住民新店溪洲部落的「簡秀麗」族語老師,協助翻譯與校對成 Amis 阿美語。
故事盒懸念
機電misikitangay(阿美族語:礦工)退休的林先生,心中對兒時玩伴始終有一份愧疚。
通關完後話
戰後的秀子小姐,本該與家人一起離開台灣。但當時她已有了 maolah(喜歡)的對象,於是秀子小姐,嫁給了從日治時期開始建置到國民政府時期完工的發電廠「烏來發電廠」工作的王先生,多年來一直住烏來。忙於工作、忙於家庭,不知不覺許多年過去了。
烏來的南勢溪,倒讓她想起童年時期,在新店渡旁嬉戲玩耍的時光。當時被她和另個女孩合力從水中撈起,那個畏畏縮縮的林小弟弟,後來拜了秀子小姐 Ofad(爸爸)為師,學起機電維修。作為日本人的秀子小姐,婚後因為當時「去日本化」的民情,怕給widang(朋友)添麻煩,不敢和他倆聯繫。也不知道小時候總嚷嚷叫男孩娶她的 Wawa no pangcah(作為阿美族的孩子),是否有夢最美希望成真?
秀子小姐心心念念的朋友,長大後經歷了和美礦災,因為機電工作時在坑外逃過一劫。而作為倖存者,不免常常自責「為什麼是我留了下來?」他們積極著 midipotay(照顧)受災遺孀,隔幾年就在好友忌日的3月份辦聚會,說是關心好友家人,但除了kararuman (難過的),也從遺孀們身上,感受到不同的生命韌性。
一晃眼,多年過去⋯⋯「可以再見到秀子姐,實在是很好。」已經是林太太的阿美族女孩,眼光濕潤。「是啊、是啊,阿姐,這麼多年了,我們一直都記得你。」林先生還是像當年一樣,附和著那個強勢女孩。
秀子看著和自己一樣滿臉皺紋的兒時同伴,好開心好開心笑到流淚。
「萬華林宅」由林氏家族所建,第2代經營「林惡水商行」在日治時期從事臺日蔬果進出口。有鑑於此艋舺車站在大正7年(1918)竣工通車後,成為臺北民生物資集散大宗,故林家於車站附近購地,乘地利之便,成為艋舺地方大戶。林宅因考量市區改正順應計畫道路來興建,平面因而呈斜梯形狀,戰後更因鐵路地下化新闢艋舺大道,使得林宅三面臨路。
日治時期,紀州庵鄰近的廈門街與川端橋(今中正橋)一帶,為重要休閒場所,除了料理屋之外,也是戲水休閒的地方,從平松家經營的出租小船可見一斑。戰後,新店溪在廈門街底往東到紀州庵的這一段河岸,仍是市民平日休閒重要的去處,如「螢橋游泳場」。位於萬新鐵路旁的紀州庵曾經是著名的豪華料理亭,人一下火車就能享受新店溪景致、品嘗香魚料理的好滋味。二戰本址改為公務員宿舍,小說家王文興曾經在此居住,更是《家變》的部分場景由來。
和美煤礦最早開採於日治大正5年,「和美」二字取自於民國時期股份公司創辦人林秀卿的家鄉,彰化和美鎮。和美山位於碧潭吊橋另一端,煤礦開採後會先在碧潭岸邊洗煤,將原礦剃除雜質後,經降煤程序分類儲存處理,透過新店渡運至碧潭對岸的新店車站,再由萬新鐵路運至各地。1966年因礦災停採廢坑,2020年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
新店溪河運在清領至日治,上溯烏來,下達新莊、萬華,為附近聚落重要的對外交通據點、貨物的集散地,曰治逐步對新店、烏來山區開山撫番,重視樟腦木材開採、煤礦運輸及茶葉種植,成為開發山區的運輸中心。「碧潭」早期是新店市區與安坑、廣興等聚落的分界,早期靠兩岸百姓擺渡來往。1921(大正10)年,「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築萬新鐵路完工通車,加速新店地區發展。其終點站設於文山郡役所前,與碧潭堤岸相鄰,故1931(昭和6)年,賴雲發起建橋計畫,於碧潭兩岸興建一座橋梁以供兩岸居民的交通。昔日交通運輸功能不再,逐漸轉為觀光遊憩功能,2013年指定為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