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研究
數位學習融合科技與人文,涵蓋軟硬體技術、教育理論、認知科學、網路及人工智慧等多元理論與技術,旨在提升教育品質。此領域新興且發展迅速,並被視為未來教育改革的主要驅動力。陳德懷教授是臺灣及亞洲數位學習研究領域的奠基者之一,貢獻及影響擴及全球。他的研究歷程隨著技術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的變化,分三個時期遞進發展。
新興技術取向研究 (Emerging Technology Oriented Research, 1980s & 1990s):
探索新興科技對未來教育的潛在影響,並研究其提升學習效能的可能性。
人工智慧學習同伴:在 1988 年的博士論文研究中,提出人工智慧學習同伴概念,成為AI 在教育領域的主要研究目標。隨著近年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與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展,原本僅屬學術的概念,現已逐漸邁向實現。
全球第一套網路學習系統:這在1989年,陳教授在中央大學任教後,以一項國科會計畫開發了全球第一套專為網路學習設計的系統——Distributed West 原型系統。當時,世界對網路與教育的關係尚不清楚,但這套系統已具備支援網路連線合作學習與競爭遊戲式學習的功能,堪稱開創了網路教育的先河。
未來智慧教室:在90年代初,開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網路學習實驗,例如網路合作學習、網路同儕互教、連線遊戲式學習等,並運用AI技術發展智慧學習同伴與家教系統,以支援多元化的學習模式。
採用取向研究 (Adoption Oriented Research, 1990s & 2000s):
為了展示數位科技不僅能賦能學習,還具備在真實世界(而非僅限實驗室)中大規模推廣的潛力而進行的研究。
「亞卓市」:2000 年在教育部補助下,建構了全球第一個網路學習城市「亞卓市」(EduCity)。其中的「網路全民學校」提供逾 1,000 門課程,可視為今日磨課師(大型線上課程,MOOCs)的濫觴。翌年,「亞卓市民」以合作撰寫的方式製作教學內容,其模式與同年誕生的維基百科一樣。在 Web 2.0 與雲端運算等名詞尚未出現之前,「亞卓市」便已採用相關技術建構。2001年,亞卓市與台北市結為實體與虛擬的姊妹市,並在2003年SARS防疫期間,亞卓市並提供台北學生在家學習所需的各項網路資源。2004 年,在臉書問世之前,「亞卓市」已有超過 1,700 所學校、150 萬名學生參與。2010 年,即「亞卓市」成立後10年,美國歐巴馬政府發表的《國家教育科技白皮書》中,「亞卓市」是唯一亞洲案例,並被譽為全球首個「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2005 年,「亞卓市」技術轉移至一家台灣電信公司接手。
「一對一數位學習」:1997年,教室內僅有教師配備電腦,學生則沒有,於是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為了讓學生能參與互動,研發了每位學生皆可使用的簡易遙控裝置,稱為「按按按」,即今日所稱的「教室回饋系統」,並在部分學校開始推行。隨著電腦體積日益縮小、重量減輕、價格更親民,這項理念逐漸發展為「電子書包」與「一對一數位學習」(即今日教育部推動的「生生用平板」政策)。
「行動學習」:2000 年,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嘗試讓每位學生使用行動載具——輕便、可無線上網的手持裝置 PDA,將學習從教室延伸到校園、戶外。這項研究是全球最早展開的計畫之一,受到國際矚目,後來也成為日後教育部推動的計畫。
「無縫學習」:2006 年,基於前述一系列與網路學習相關的研究,陳教授認為需要一個整合性的概念,以描述未來在數位科技支持下的學習環境。於是,他與 17 位頂尖數位學習學者(以歐美學者為主)共同提出「無縫學習」(Seamless Learning)的觀念。此概念意指:學生只要心生好奇,便能在任何情境中隨時學習,並藉由個人設備作為媒介,輕鬆快速地在不同情境間切換。這些情境包括個人學習、與另一名學生、小組或大型線上社群合作學習,並可能涉及教師、導師、家長、圖書館員、工作場所專業人員及其他支援性社群成員,無論是面對面或遠端,在課堂、校園、家庭、工作場所、動物園、公園及各類戶外場域皆可進行。無縫學習後來成為數位學習的重要研究議題,除發表大量期刊論文外,國際間以 Seamless Learning 為題的專書亦已出版七本。
人本取向研究 (Humanity Oriented Research, 2010s…):
以人為本、將科技視為輔助工具,旨在喚醒學習興趣與個人潛能,並透過教育培養由個人幸福擴展至全球福祉的價值觀之研究。
「明日閱讀」:2009年在一個三年級班級展開為期一年的巨量閱讀與寫作實驗。一年後,學生平均每人閱讀約170本書,寫作水準已達六年級程度。自2012年起,在教育部補助下,「明日閱讀」計畫已推行至超過2,200所學校。近年又進一步推動「明日家校共讀」,透過學校帶動家庭參與閱讀,一方面引導家長協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以取代手機育兒;另一方面藉由巨量閱讀,大幅提升學生的背景知識與整體學習能力。
「數學島」:「數學島」以教育部課綱為主軸,透過互動遊戲呈現數學概念,系統化組織 1,700 多個小學數學概念與超過 40,000 題題目,並以課程地圖引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系統依學生作答即時回饋,並運用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析,協助學生規劃學習進度,經營個人學習歷程。透過興趣驅動的方式,提升學習自我效能與興趣、降低數學焦慮。教師與家長則可即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與進度,提供適切建議與協助。目前「數學島」已在 604 所學校推廣,累積逾 45,000 名學生使用。近年進一步推動「奮毅數學」,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挑戰困難或開放式的數學問題。在解題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挑戰、感受挫折,甚至遭遇失敗,再由教師適時介入引導,之後再重新嘗試解題。許多數學觀念與問題本來就不易理解,若沒有經過艱苦的掙扎與思考,學習難以深入。透過這樣的歷程,提醒學生勇於面對困難、不畏失敗,把錯誤視為最佳學習契機,數學能力才能真正進步。
近年推動「奮毅數學」,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挑戰困難或開放式問題,經歷挫折甚至失敗後,由教師引導再嘗試。許多數學觀念需經過掙扎與思考才能深刻理解,透過這過程讓學生勇於面對困難,把錯誤視為最佳學習契機,數學能力才能真正進步。
「趣創者理論」:明日閱讀實驗結束後,陳教授意識到,需要一套理論來解釋學生學習表現大幅提升的現象。於是,他與23位亞洲數位學習學者歷經十年討論,針對亞洲普遍以考試為核心的教育現況,共同提出「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Interest-Driven Creator Theory, IDC)。簡而言之,IDC 理論認為學習由三個核心概念構成——興趣、創造與習慣——且每個概念都包含若干重要元件。學習活動若被設計成興趣驅動的創造歷程,並反覆融入日常學習,就能逐漸養成穩定的學習習慣。透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享受學習,也能累積知識與能力,進而使學習表現顯著提升。
「趣創者國際實驗教育機構」:為深入探究依據「趣創者理論」設計的學習活動與實驗,自 2017 年起以實驗教育方式建立一個小型實驗基地,強調閱讀、運動與品格的培養。學生表現十分突出:低年級每年平均閱讀 400 本書,高年級則能閱讀數十本國中乃至高中程度的書籍。學生畢業後進入其他國中仍表現優異。成果引起國際學者關注,並合作發表有關該實驗機構的學術論文。
「全球和幸」與「通智同伴假說」:陳教授近年聯合數十位國際學者提出「全球和幸」(Global Harwell)理念——結合 Global(全球)、Harmony(和諧)與 Wellbeing(幸福),主張其應成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基本價值。幸福涵蓋身心健康、生活滿意與社會運作力;和諧則體現仁愛、公平、正義與中庸,呼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律。若僅追求個人幸福而忽視全球和諧,人類未來將難以保障。當今 AI 無處不在,正從資訊處理的「工具」進化為「助理」,並邁向由通用人工智慧(AGI)驅動的「通智同伴」,不僅能提供情感支持、共同參與活動,還能長期陪伴並記錄個人生命歷程,在不同階段擔任導師、夥伴與支持者,成為真正的「終身之伴」。依據「通智同伴假說」,這些 AI 將在培育全球和幸為人類共同價值的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陳德懷教授是一位教育系統設計者、教育理論家與哲學家,也是未來教育的國際推動者,致力於在科技飛速發展、世局動盪的時代,為人類子孫共築一個和諧幸福的地球。
建立研究社群
陳教授在中央大學任教初期,意識到自己在美國以數位學習作為博士論文畢業,再回到亞洲教書極少數學者之一。為了迎接數位學習對未來教育影響越來越大的趨勢,陳教授認為,在改革動力的河流中,培養上游的研究人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於是建立平台,讓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有機會在這重要未來領域發展所長。在1993年與在1997年分別舉辦了兩個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E) 和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經過多年經營,分別成為亞太地區和全球華人地區數位學習水準最高的年會,後來也陸續成立兩個相關學會APSCE 及 GCSCE(中央大學是兩個學會的總部)與兩個學會的期刊(Scopus Q1)。除了ICCE會議之外,陳教授也協助APSCE學會成立了CTE-STEM、ICFULL、MetaACES三個主題國際會議系列。
此外,陳教授提倡國內學者組織「主題研究群」(SIG)。2005年左右,陳教授當時注意到數位學習將會在下一個10年蓬勃發展,數位科技一定會影響到教育各個方面,研究議題也百花齊放,走在前端的學術界,更需要培養年輕的學者,包括博士研究生,因而在國內、全球華人地區、亞洲地區,大力倡議成立各種既有與新興研究議題的「主題研究群」。長期下來,透過研究者「主題研究群」成員間的相互切磋與學習,進行更深入的互動,一同成長與提升,以增加具有相同興趣的研究者之間的身份認同,形成穩固且有力量的研究社群。近年ISI的研究統計顯示,台灣在數位學習領域的論文數和衝擊指數(impact factor)上的表現傑出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這表明台灣在數位學習的領域,有一個活躍、高水準及人數規模相當不少的研究社群。這是經過非常多資深與年輕學者的努力,才有的成果。
除了建立國內外研究平台之外,為了推動台灣成為終身閱讀社會,於2016年創辦「中華明日閱讀協會」,每年舉辦「明日閱讀日」與「明日閱讀週」。
陳教授曾獲得不少重要獎項,主要是在工程技術方面,例如:「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教育部學術獎」、「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等,而「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獎」這個獎項,則屬於社會科學領域。工程技術及社會科學兩個領域的審查委員背景不同,都能夠獲得他們的認同,殊為難得。從研究到實踐、從人工智慧到網路技術、從數位學習內容設計到教育理論,陳教授確實是跨領域研究的典範。
教學
陳教授在自己的教學方面喜歡創新。舉例來說,近年大家談「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抽象地說,「運算思維」的目的是希望現代人都要知道電腦怎麼想或如何溝通,實際上就是人們要了解電腦如何按照我們給它的指示(電腦程式)進行工作,這已然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素養。程式語言是一種特別「語言」,能夠與電腦溝通的語言。90年代初,陳教授在中央大學電機系任教時,為了教授程式語言設計(現在稱為計算思維),發展了7個小程式語言,每個小程式語言代表一個程式語言的重要概念,例如abstract data type, functional programming, list processing等。這種方式讓學生對每一個程式語言的概念能夠掌握得更堅固,同時也注意到,一種程式語言的表達模式等於是電腦解決問題某種模式,不同程式語言就有不同解決問題的模式。有一些畢業生返校分享,以這種創新方式學習程式語言,對他們有很大助益。最近陳教授也跟一些教授提倡「機器人思維」(robot thinking),主要因為機器人在10年內大量出現,人與機器人的溝通變成一個重要議題。但機器人的思考方式,畢竟與人類不同,使得了解機器人如何使用AI思考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
至於課堂上課,陳教授喜歡採用一種「找惑解惑」方式,亦可稱為「自我提問驅動學習」方式。課前學生先預習課程內容,並自我訂出問題。在課堂中,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自訂的問題。過程中,可能會增加新的問題,也可能把不同問題合併,這種方式讓學生更理解自己問題及可能答案,然後教師帶動全班討論,藉此機會進一步解釋及釐清尚未掌握清楚的概念。「找惑解惑」方式的好處是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來上課,即帶著需求上課,而需求就是尋找答案。另外,問題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會讓他們有一種擁有感,使得過程及答案都會讓他們印象更深刻,並更願意延伸原來的問題及答案。
至於指導研究生方面,陳教授認為研究生就像學徒,學習教授做研究的態度及如何做研究。學生固然需要教授帶領進入學術殿堂,但教授並非完人,陳教授會提醒學生學教授好的一面,見到不好的一面就要警惕自己。陳教授也時常提醒學生:先學做人,才做學問。30多年以來指導20多位博士生畢業,他們進入社會工作(學界或業界)的風評,用功勤奮之外,為人謙虛、與同事合作無間,也常常為學術或其他社群服務。
陳教授有一些教育小故事。他常跟研究生說:「先學做人,才做學問。」此外,對學生個人未來發展,也至為關注。曾經有一位碩士生,個性靦腆低調,卻是極具潛力的研究者。畢業時,就像他的同儕一樣想找一份待遇好的工程師工作,陳教授勸說他幾次,如果對研究有興趣,就要念博士,將來在學界發展。他最後留下來念博士。畢業後,因為教授缺極少,就準備念博士後。那年陳教授有兩位博士生畢業(另一位是他的學長),但陳教授實驗室的博士後職缺只有一位,另一位就要到其他研究單位,工作內容就與數位學習領域有些落差。很明顯,留在實驗室比較理想。該生就主動跟陳教授說,他想把實驗室的博士後職缺讓給學長。陳教授有些生氣,跟他說:「學長的研究興趣與能力不見得適合留在學界,可以到業界發展。你不要禮讓而失去精進自己研究的機會。對你及學界的未來都是一種浪費。」陳教授的話語,讓該生當場潸然淚下。
博士後結束後,他到一所私立大學教書,過了幾年順利升為副教授。因為研究表現出色,轉往一所頂尖大學任教。有兩三次與他同單位的教授,同時也是該大學的校長,跟陳教授說他表現出色、為人謙遜。過了兩年,該學生連續好幾個月,每個月都親自送小禮物給陳教授,陳教授有點好奇,後來才發覺他在那所頂尖大學,兩年內就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但他就是沒有告訴陳教授這個值得慶祝的事。
另外,陳教授長期大力推動閱讀活動,成立「社團法人中華明日閱讀協會」,為此,一位在業界的畢業生,捐了一筆不小數目的錢。曾有人問他為什麼捐這麼多錢,他說:「只要對教育有幫助,只要陳老師高興,就可以了。」另一位在一所頂尖大學教書的畢業生(不是前文的學生),極為支持陳教授推動閱讀,常常上山下海,遠赴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推廣閱讀。
陳教授一本初衷,對於「數位科技如何轉變教育,讓學習更為人性?」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心中,也是他學術及教學生涯想要解決的問題。對於「學」與「教」,陳教授認為「教,是榜樣和關懷;學,是好奇與入迷。」他的教學理念及方法,也始終以此為出發點。他經常勉勵學生終身學習,數位學習應「以人文為懷,藉科技為助」,過程中品格培養和典範塑造尤其重要。
展望未來
160多年前,英國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小說第一句話這樣說:「這是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念的年代,也是疑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現在,人類壽命延長,但新冠疫情全球死亡人數已經超過684萬(Our World in Data, 2023);人工智慧可以改善未來人類生活,也可以對人類做出愚蠢的事;我們為科技進步歡呼,卻為氣候變遷、自然資源衰竭、環境污染、貧富懸殊等問題而憂愁;數位化讓所有人能連線溝通,卻因不同信念爭吵不斷;線上遊戲讓玩家沉浸其中,孩子的沉迷卻可能成為學習的災難;聊天機器人可以進行各種知識工作,亦可能取代許多人的工作;元宇宙是代表光明的未來世界,還是即將降臨的黑暗深淵?與狄更斯所處時代一樣,現在是希望的紀元,也是失望的紀元。
全球處於危難邊緣,未來人類的幸福是什麼?教育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曼德拉說:「教育是最有力量的武器,你可以用來改變世界。」的確,教育是未來世界的希望,未來整體人類的圖像與命運,由今日的教育決定。世界的未來,繫於今日的中小學生,2040年他們30多歲,是社會的棟樑。孩子成長不會停止,現在設計未來的教育,等於設計未來的世界。
歷史有重量,讓人站穩現在;歷史有高度,從過去看未來,讓人看得更遠。我們已經邁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全世界教育面臨各種挑戰,需要同心協力,結合不同社會力量長期努力,不只克服挑戰,還要從教育開始,造就一個和諧幸福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