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據普通班課程或能力指標進行調整,調整方式包括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加深或加廣等。根據學生需求提供相符之特殊教育課程,例如:學習策略、社會技巧、溝通訓練、職業教育、定向行動等。
上課時間
1.抽離式-利用原班正課時間將學生抽離自班級至資源班接受指導。
2.外加式-利用早自習、班會、課後等不影響正課的時間上課,外加通常以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為主,例如:社會技巧、學習策略、功能性動作訓練等。
3.入班協助-蒙特梭利教學大工作時間,特教老師入班協助特殊需求學生完成班級工作。工作內容以班級主教老師安排為主,若學生有需要,再由特教老師進行個別示範。
學習歷程-依身心障礙學生個別需要,善用各種學習策略,並適度提供各種線索及提示;採多元教學方法並配合不同的策略及活動進行教學。
學習環境-「物理環境」-1.通用設計的校園環境。2.合理調整的學習環境。
「心理社會環境」-1.志工、教助員及特教生助理員等人力協助。
2.校內外資源提供行政支援與自然支持。
學習評量-與蒙特梭利教學相同,採用多元方式評量。包含:紙筆、觀察、操作、晤談、研究發表等。從學生各項表現中了解,學生是否已經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國語-圖卡、句卡閱讀配對
查字典練習
倍數桌遊
分數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專指依照下列特殊教育及特殊類型班級學生的學習需求所安排之課程:
特殊教育學生(含安置在不同教育情境的身心障礙或資賦優異學生)其特殊學習需求,經專業評估後,提供生活管理、社會技巧、學習策略、職業教育、溝通訓練、點字、定向行動、功能性動作訓練、輔助科技應用、創造力、領導才能、情意發展、獨立研究或專長領域等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依照每個學生需求不同,會安排適合的課程內容。
生活管理-一位在生活管理有需求的學生,透過課程與教學,有機會學習到食衣住行、 衛生、健康、安全、休閒、交通、獨立等生活技能,以因應個人、家庭、學校及社區生活。
社會技巧-成功的社會技巧訓練需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定義社會技巧、評量學生需求、 擬訂教學策略與促進技巧類化,以協助學生建立個人足夠的行為目錄,因應社會生活之需求。因此,進行社會技巧課程前,教師於充分了解社會技巧的定義與內 涵後,應先實施學生起點行為與社會技巧缺陷的評量,據以確認學習重點及設計課程,教學時並應幫助學生將所習得的技巧類化至生活情境中。
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指運用學習技巧、組織技巧、資訊獲得與整合知識技能等多種層面, 協助學生調整與發展自身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位獨立、自主、有效能的學習者。 在課程的設計上,教師應考量學生的身心特質與特殊需求,思考學生所屬學習階段中需要處理的學習領域、學科內容以及工作任務等,據此提供學生不同面 向的支持。繼而運用適性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調整學習環境、規劃替代策略, 並且強化學生的支持性學習系統,以期學生能考量自身的需求與優勢能力,從策略的選用、調整到整合、發展,形成專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在學校課程與生活情境的跨領域知識中展現最大的學習效益。
職業教育-工作在成人的生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工作的目的在讓個體覺得自己有用, 工作的意義在讓社會變得更好。藉由工作,個體能夠獲得收入以維持生活需求, 並從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進一步希望因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付出,而讓社 會變得更好。特別是當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的專長與興趣相結合時,個體才能全 心全意的投入。由此可知就業前的準備是必要的,尤其是針對特殊教育學生,更顯其重要性。職業教育,係指針對職業需要及學生需求而進行職業準備與增進職 業能力的一種教育措施,藉由適性的課程規劃及教學,促進特殊教育學生自我了解,強化就業技能,進而達到社會參與及獨立自主。
溝通訓練-利用各種語言的內容與形式:非口語、口語、手語、輔助性溝通符號,這些形式組成的符碼都不 同,在非口語上包括表情、眼神、手勢與肢體動作等,在口語上包括語音、語法 或語意等,在手語上包括手形、動作、表情、詞彙與語法,在輔助性溝通符號上 包括模型、圖像、照片、文字等,為達成有效的溝通,可以同時多元運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以輔助溝通。
功能性動作訓練-在功能性動作的表現上,多數的精細動作操作立義基於近端關節的穩定性 上。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必須先有良好動作穩定度的表現,才能有協調靈活度 的展現。因此,透過肩、肘、腕至指關節的動作穩定度及活動度為基礎,搭配不 同的教材與教具,才能提供更有品質的動作表現。
內容擷取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身心障礙學生領域課程調整應用手冊
合作拼圖
合作烹飪
合作烹飪
部首識字
部首識字
單位量詞
注意力訓練
注意力訓練
迷宮
對照仿畫
功能性動作訓練
精細動作-縫紉
功能性動作訓練
精細動作-摺紙
功能性動作訓練
精細動作-拼豆
功能性動作訓練
粗大動作-平衡
節慶活動
聖誕節-布置聖誕樹
節慶活動
聖誕節-交換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