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先生的芭比Q
忠信文教基金會2023首屆新食農教育體驗成長
忠信文教基金會2023首屆新食農教育體驗成長
INSTRUCTOR
鄭傑鴻 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系/忠信學校校長辦事室執事/La Tree 咖啡社員
施垂廷 雲林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忠信學校總務處執事/La Tree 咖啡社員
OVERVIEW & PURPOSE
咖啡的風味多緣於烘焙。咖啡豆就像小孩,烘焙者就像老師。只要基本條件在,好的老師能因才施教,好的烘焙者會「因材烘豆」。烘焙者的終極考驗是:如何讓好的咖啡豆更能展現它的好,讓一般的咖啡豆也能「適材適所」地發揮特色。
咖啡的香氣產生於豆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遇熱后的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通常在140℃至170℃間發生。咖啡的烘焙可深可淺,可快可慢。一般而言,烘焙溫度設定在196℃左右者,稱「淺烘焙」,210℃稱「中烘焙」,225℃稱「深烘焙」,240℃稱「極深烘焙」,再往上,就真的芭比Q了。
種子堅實,加溫后會如爆米花般爆裂。咖啡豆就是咖啡樹的種子,一爆約在196℃至205℃,二爆約在210℃至225℃,至今還沒有人聽到過咖啡豆的三爆。
ITEMS CHECKLIST
咖啡生豆(80g)
烘豆機(1)
咖啡袋(1)
REMOVING DEFECTIVE BEANS
篩豆,是烘豆前的重要程序,因為一顆「老鼠屎」的威力有時候是可以很驚人的。挑出瑕疵豆是個很吃經驗的活,今天,大家可以利用手中80g的生豆,體驗一下如何識別瑕疵豆(如螢幕展示)。
篩豆一般是以外觀做為依據,檢查是否有發黑,發黃、發霉、泛白,有斑、有破、未熟、蟲鳥蛀蝕、或去殼不全等。長得不勻稱,不是主要的瑕疵;烘焙中會產生異味才是。其中有發黃且泛出棕色的,以及發霉的和不正常發酵的,往往是我們要重點篩查的對象。進口商家一般都會有生豆分級師(Green Grader)檢驗每批進口的生豆,並以之做為定價的依據。
你發現手中的生豆中有瑕疵豆或異物了嗎?
ROASTING
我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台家用小型烘豆機,烘焙時間設定在13分30秒,對這台烘豆機而言屬中輕焙。一爆約在13分鐘發生。請大家拿出手機準備計時。一般而言,愈高品質的咖啡愈多採輕焙。
烘焙過程中產生的氣味不算友好,類似炒黃豆,但確是體驗過程中一個有趣的組成部份,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到達設定的烘焙時間后,請按下「Cool Down」鍵,冷確4分鐘。
溫馨提醒:請小心高溫,烘焙時請勿用手觸摸烘豆機散熱孔。
烘焙完成后,請用烘豆機上方所附把手取下盛盤(白色不銹鋼部)。盛盤外圈是烘豆機利用離心力吹離出來的銀皮(sliver skin)。輕烘焙咖啡豆的銀皮往很不會完全脫離豆體,請手動將附著其上的銀皮篩檢出來。
TRIVIA
有機裁種就是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和肥料,有機農法生產率低、維護成本高、認證程序繁瑣而昂貴。真正的有機咖啡是很稀有的。
咖啡樹可以是灌木(無單一主幹者),樹高約3m - 5m,也可以是小型喬木(有單一主幹者),最高可達10m。主要的咖啡帶位於南北迴歸線之間,近年隨著地球暖化,有向更高緯度發展的趨勢。
咖啡果呈圓型,直徑約1.5cm - 1.8cm。初生為綠色,熟后成紅色。每個咖啡果實中有兩粒種子,咖啡豆就是咖啡的種子。
主流咖啡豆市場概分為二:阿拉比卡豆Arabica(約佔70%) 和羅布斯塔豆 Robusta。用通俗的話來比較:1) 阿豆小而扁,羅豆的大而圓;2) 阿豆多種植於高海拔,長得慢;羅豆多種植於低海拔,長得快;3) 阿豆多酸香甜苦醇等層次,羅豆較厚重少層次;4) 阿豆咖啡因較低,羅豆咖啡因較高;5) 阿豆單價高,多以精品咖啡面貌出現;羅豆單價低,多用於即溶咖啡及義式濃縮咖啡等配方豆。
咖啡果可大部解析為7層,由外到裡分別為:1) 果皮層(outer skin aka. exocarp)、2) 果肉層(pulp)、3) 果膠層(pectin layer )、4) 羊皮層(parchment coat aka. endocarp)、5) 銀皮層(sliver skin aka. testa or epidermis)、6) 咖啡豆的胚乳(bean aka. endosperm)、7) 咖啡豆的胚芽(center cut)。你手中的咖啡生豆包含了咖啡果的哪些部份呢? 答案是:銀皮層、胚乳、和胚芽。我們飲用的咖啡熟豆是咖啡果的哪些部份呢? 烘焙完成后,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從咖啡果到一杯咖啡的過程概分為四:1) 採摘。2) 取子與發酵(日曬法/水洗法不等)。3) 烘焙。4) 萃取 (沖泡/濾滴/機器高壓不等)
原始生豆製成法大分為二:日曬法和水洗法。延伸而出者,不一而足,如:半日曬、半水洗、蜜處理、厭氧發酵、紅酒式發酵、橡木(酒)桶發酵、動物消化道發酵(貓屎咖啡) 等。
梅納反應會讓咖啡釋出二氧化碳,部份會存留於豆體,二氧化碳是沖泡咖啡時會產生泡沫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點在義式濃縮咖啡Espresso上最為明顯。坊間熟豆產品在袋子上會開一個只出不進的氣孔,目的是為了排放袋中熟豆不斷釋放的二氧化碳。
部份廠家會在熟豆產品包裝袋中注入氮氣,我們對此初步的經驗小結是:利用氮的隋性,抑制咖啡豆的持續發酵,以便1) 鎖定風味和品質;同時,2) 延長保鮮時間。
咖啡烘焙的「失重率」約為15%至18%。愈淺焙則失重愈少,約12%;愈深焙則失重愈多,可達20%。
生豆保鮮期約一年,強調高品質的咖啡保鮮期會更短。
有咖啡達人建議,咖啡豆烘好后,最好放置幾天甚或兩週再喝,風味更好。傳統上這個動作叫「醒」,現在有人管它叫「養豆」,老外叫「rest」,簡單來說,就是讓咖啡豆多發酵一會兒,以增加「醇度」(thickness)。
有咖啡達人建議,在咖啡豆烘好后一個月內使用完畢,我們對此初步的經驗小結是:一個月應非咖啡的使用期限,更多是顧及放置時間過長,其香氣會散逸,影響風味。
copyright @ 2023 忠信學校保留一切權利;在註明出處及署名發表的前提下,歡迎自由傳播、複製、發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