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故事新編》
作者 : 魯迅
推薦老師 : 劉淑嫺老師
內容大要 :
《故事新編》收錄了八篇短篇小說,內容根據古代神話、傳說、傳奇改編而成,包括《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故事新編》,顧名思義,是以舊有的事作為根據,再加入了新的內容、情節、人物、藝術手法再作創造。而在八篇的作品之中,我選了《採薇》及《鑄劍》兩篇,以分析魯迅小說的主題思想及如何以「故事」化「新編」。
感受與評論 :
《故事新編》的寫作目的正如劉季林所言 : 「《故事新編》是把已有的故事加以改動,塑造出既不脫離古人,又能說明今人特點的典型形象,用染感的油滑之處使人物形象化典型化,並造成作品的特殊風格,目的是通過古人來寫今人,以干預現實。」因此,我認為《故事新編》並不是單純的歷史小說,而是借古人來寫今人,借古事來諷刺當時的時弊。《故事新編》中的八個故事裏均有明確的諷刺的對象,作者借小說中的人物以批評現實中某些人的行為。如《鑄劍》中楚王的昏庸愚昧,又如《採薇》中的伯夷和叔齊的愚忠,當中的批評正刺中當代中國的要害,統治者昏庸無能,而臣子亦是封建守舊派。
《鑄劍》諷刺的對象是昏庸愚昧的楚王,這篇小說完成於1926年,當時正值中國軍閥混戰,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屠殺請願學生,魯迅看到這些社會慘狀后激發了他反抗復仇的怒火,《鑄劍》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寫下的。細細品讀,我們可看出,文中的楚王就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為了突出楚王的昏庸愚昧,作者在介紹黑衣人的出場時,強調黑衣人是一個「很有異術,可以給大王解悶」的異士,由此可見,楚王是一個不理政事,耽於逸樂的昏君。黑衣人正抓緊楚王這一點,在表演時刻意設局讓楚王墮入圈套,最後死於鼎中。黑色人在開始表演時,花了許多工夫,鼎中的水還沒有任何動靜,於是楚王便開始暴躁起來。其後作者再寫「接著是王后和妃子,大臣,宦官們也都有些焦急,矮胖的侏儒們則已經開始冷笑了。王一見他們的冷笑,便覺自己受愚」,通過旁人的反應激發楚王的不耐煩。就在此時,水開始滾動,鼎中隨即響起歌聲,沒多久,一切又靜止了,楚王被引發了好奇心,更顯得不耐煩。於是,黑色人便說 : 「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團圓舞,不臨近是看不見的。臣也沒有法術使他上來,因為作團圓舞必須在鼎底裡」,楚王不虞有詐,隨即靠近鼎旁,最後被黑衣人揮劍一斬,頭落在水中,與眉間尺大戰幾回後王頭被咬得眼歪鼻塌,滿臉鱗傷,最後氣絕身亡。作者通過黑色人的佈局,逐步將楚王的愚昧呈現於讀者的面前。
《採薇》中記載了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諫這件事,當叔齊一見到武王的軍隊,「便拖著伯夷直上去,鑽過几個馬頭,拉住了周王的馬嚼子,直著脖子嚷起來道:『老子死了不葬,倒來動兵,說得上‘孝’嗎?臣子想要殺主子,說得上‘仁’嗎?……』」,叔齊能如此直言地批評武王不仁不義,確是有值得可敬的地方。但是,魯迅並不是完全認同他的行為,在小說中,他加插了一段情節是寫二人慌忙離去,那時士兵在他們的背上一推,二人便蹌蹌踉踉的倒在地上,印了一臉泥,伯夷更暈了過去。作者特意寫二人狼狽的樣子,無非是諷刺他們守舊及愚忠而已。在小說中,作者更借了叔齊的口來道出紂王的無道,他指出商王「變亂舊章」。從這一點看來,紂王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但對於這個不君的君主,伯夷叔齊二人卻是擁戴的,因此便認為武王不應以下犯上,這不就是愚忠嗎 ? 既然君主不仁不義,為何仍要支持他,並反對其他人去討伐呢 ? 如仍由不仁之君去掌政,令天下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中,這豈不是更不仁不義嗎 ? 他們只是顧著支持正統,而忽視了民心的歸向、人民的意願,真是太迂腐了。作者著力描寫伯夷和叔齊的行為,充分將二人愚忠的形象活現於紙上。
《鑄劍》的故事在不少古書中也有記載,最早於見於朝劉向《列士傳》和《孝子傳》中,而在魏晉志怪小説集《搜神記》中亦有述及干將莫邪的故事。在古書中所寫的文字只不過幾百字,然而在《故事新編‧鑄劍》卻化成了過萬字的短篇小說,由此可見,作者在小說中增潤了不少情節。
在古書中均只簡單地交代干將莫邪的兒子(眉間尺)要報仇的原因、山中劍客答應為他報仇及殺死楚王的過程。然而,在《故事新編‧鑄劍》的故事中,作者以小說的典型結構,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情節將故事娓娓道來,並通過誇張的手法,令故事情節更顯得曲折離奇。開端的部分,作者加插了眉間尺在父死後的生活、如何得知父親的枉死的情節,以深化眉間尺復仇的決心。發展的部分,作者詳細記述了眉間尺與黑色人的對話,突出黑色人的仗義與信守承諾的形象。高潮的部分,作者借黑色人的精心佈局,將讀者一同帶入復仇的過程,其中楚王的頭入鼎中的描寫,更令人看得驚心動魄 : 「仇人相見,本來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王頭剛到水面,眉間尺的頭便迎上來,狠命在他耳輪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湧,澎湃有聲;兩頭即在水中死戰。」二頭在水中激戰,既有畫面,亦有聲音,令人仿如置身其中。結局的部分,作者還着墨寫楚王死後,宮中眾人的反應,無法認清的頭骨以及一團混亂的情景。最後眾人決定為三個人頭一同舉行大喪禮,到後來大喪禮卻儼然演變成一場「大熱鬧」。作者花了不少筆墨寫故事結尾,一方面深化了作品的主題,令人更清楚看到當時中國的亂象,另一方面亦以眉間尺、黑色人、楚王三人被迫合葬的結局,讓讀者反思復仇的意義。
《採薇》主要講述商朝時伯夷和叔齊的事蹟,並以《史記‧伯夷列傳》為依據。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只用了一個段落便將二人的事蹟概括了出來,而在《故事新編‧採薇》,作者通過讓位離國、在養老堂養老、向周武王叩馬而諫及不食周粟而死四件事來作為故事的中心,雖然《史記‧伯夷列傳》亦有述及讓位離國、向周武王叩馬而諫及不食周粟而死的內容,然而經過作者的增潤後,加入了不少創作的新元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故事的情節安排而言,當中的新在於記敘手法的不同,例如讓位離國一節中,主要記述伯夷與叔齊的出身,《史記‧伯夷列傳》用了順敘法,〈故事新編‧釆薇〉則用了插敘法。話說當伯夷與叔齊去到首陽山後,伯夷因生活安閒,便經常和那些樵夫、孩子搭訕,在言談間便說出了他們本是孤竹君的兒子,及後因對傳位的事有不同意見而逃走,最後逃至山中隱居。這部份的內容大致上和《史記‧伯夷列傳》相同,只是在敘述的次序有所不同,然而通過插敘的手法,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可以作更具體的交代,亦能突出伯夷叔齊二人封建守舊的形象。
從故事的人物而言,《故事新編‧釆薇》加插了兩個新的人物,包括小窮奇及小丙君。小窮奇是盜賊的首領,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明明他所做的都是一些不法勾當,但他卻以恭行先王之道為名,以虛假的言辭掩飾其罪行。作者加入這個小人物,以諷刺現實中載著假面具的衛道之士,以仁義之名對其他人進行剝奪。小丙君是妲己舅公的乾女婿,他在故事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敘述了有關他與伯夷叔齊談詩的情況,可惜他卻失望而回,只因二人一方面太窮,另一方面他們失了詩的溫柔敦厚。第二次的出現是在伯夷叔齊死後,村人要求他為二人寫些字,但卻遭到他無情的拒絕。小丙君無疑是為統治者、當權者當筆手的幫閒文人。
總括而言,《故事新編》所寫的雖是耳熟能詳的古人、古事,然而卻不是陳腔濫調,而且情節生動亦具張力,人物形象鮮明,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作。
書名: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作者: 熊仁謙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類別:宗教哲學
推介:
這是一本從印度哲學角度討論有關生命的書籍,但這本書並不是大多數人聚焦講述名利、成功、夢想等課題,而是探討很少人會去面對的死亡、失敗、懊悔、恐懼等「負面」事物。
內容看似沉重,但是我們身為人,就是無可避免要面對負面事物,儘管我們未必願意面對。
書中對友誼的看法,我覺得可以給同學借鏡:
情感的力量
如何遇見可以與我真誠以對、真心相待的人?
相對於等待一個人的到來,積極創造關係裡的厚實豐富,才是關鍵。
期待一段珍貴的關係,並不會有這樣的關係來到我們手中,而是透過自己的付出,才因此感受到它是珍貴的。正是這樣的付出,才構成了珍貴的情誼。
這也一再印證印度哲學所強調的──
人只會對自己付出的事物,感到珍惜。
雖然你未必同意作者的看法,但大家可以至少多看一個觀點,多吸收一些想法,甚或對印度哲學多一點了解,也許對個人的成長會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書名:《宮女談往錄——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
作者:金易、沈義羚
出版社: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小學時,收聽電台廣播,主持車淑梅介紹一本歷史書,內容是關於慈禧的一生。起初,我沒有太在意,總認為歷史對慈禧的評價都是貶多於褒,她禍國殃民,是清朝覆亡的罪魁禍首。然而,對於慈禧的生活軼事,後人卻知道的少之又少。細聽下,《宮女談往錄——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原來是一本口述歷史,作者透過訪問侍奉慈禧身邊的貼身宮女,把這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傳奇女子在宮內的點滴,及一些充滿傳奇的清宮瑣事娓娓道來。
作者金易先生得知一老宮女住在北京一胡同內,便出於好奇心,帶上一些茶葉和花生,來到這老人的家裡,請她分享一些昔日往事。老宮女本名叫何榮兒,十三歲進宮,在慈禧所住的儲秀宮內當宮女達八年之久,為人靈巧,在慈禧身邊專司敬煙。舉凡宮廷中的禮儀、生活、飲食、服飾、節慶、遊戲等,她都親身經歷過,尤其是描述太監的生活,更是前所未聞。直至八國聯軍時,榮宮女隨慈禧西逃,一路上仍照料慈禧的飲食起居。次年,慈禧回宮議和,榮宮女因年齡大而離宮。榮宮女把最青春燦爛的時光全獻給慈禧,所知道的亦是不為人知的宮廷秘史,書中描述歷歷如繪,躍然紙上,讀來備感親切,可謂珍貴的一手史料。
此書共分四道線索:一、宮女生活;二、太后起居;三、光緒軼事;四、其他瑣碎。當中內容上至清廷的外交國事,下至慈禧的生活細節,如用膳、洗澡、泡指甲、起居、宴遊,以至於吃喝拉睡都有詳盡的敘述。雖然書中每個章節都獨立成篇,各有副題,然而讀起來卻見清廷國事的命脈,實難以割裂開來。本書從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既可以窺探宮廷的體制,更可以領會到封建帝王制度的可悲:「以一人之尊,置於天下萬萬人之上;以一人之私,置亡國種而不顧」。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且看她的生活,也就明白大清國的前途了。榮宮女透過一件件活生生的宮廷事實,揭露在強鄰壓境,國家瀕臨被瓜分的情況下,慈禧仍不思奮圖強,還揮霍人民的血汗,甚至不斷媚外,使我國山河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除了歷史記載外,我們還能感受到老宮女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身為奴才對其職業工作的道德操守,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宮女談往錄—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由一個在慈禧身邊生活了八年榮宮女之口,道出慈禧生活所有瑣事,藉此讓後人了解末代王朝在政治與歷史背後的真實生活面貌,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留下一點珍貴紀錄。
書名:《莫斯科紳士》
作者:亞莫爾.托歐斯
《莫斯科紳士》以1922年蘇聯政府成立為背景,講述帝俄時期的一位前貴族─ ─亞歷山大.羅斯托夫伯爵──此後三十年被軟禁在大都會飯店閣樓期間的生活故事,橫跨列寧、史太林到克魯曉夫時期。其時,蘇聯各地時有內戰,政府整肅異己,人禍處處,百姓生活顛沛流離;但對以上種種,作者未有多著墨,卻以羅斯托夫伯爵為主角,刻劃他在如此動蕩不安環境,於飽受壓迫情況下,如何秉持紳士風度,悠然自得。
書中記述了伯爵在飯店開展軟禁生活時,縱使身不由己,但仍堅持信念,相信即使人身陷絕境,仍可堅守心中的道義、原則和愛,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書中他的確活出了這信念。在飯店生活時,他放下身段,運用自己的教養和學識,成為了飯店餐廳的領班;他也憑藉待人至誠的真摰,獲得朋友、戀人,結識了小女孩尼娜,與她歷險,探索飯店每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後來,長大後蒙難的尼娜更向他託孤,伯爵因而認養了小女孩蘇菲雅,使他決心要為蘇菲雅的自由而努力。最終,這成了改寫伯爵命運的關鍵。
生活在狹小的閣樓,伯爵被判終生不得離開飯店半步,歷時長達三十年──這是多麼漫長的折磨!然而,作者筆調輕鬆,而書中所記的每件事也讓我們看到伯爵的生活充滿趣味。他細心咀嚼生活的每個細節,用心理解不同人的所思所感,不因外在困頓而折腰低頭,努力抬首挺胸,活好自己。
伯爵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總有總總不如意,或外在限制,使我們感覺壓抑,認為活得不甚自在,無法投入生活,感受當中值得欣喜的每個細節;甚者更若書中反面例子,在壓抑之下,失去對人生的熱誠,只求苟且過活,毫無目標。例如近年疫症來襲,生活多了限制,你能否保持積極?在生活的不如意中,你能否找回自己最初的熱誠,尋覓理想,堅守信念,努力活出自己預想的模樣?若你不能做到上述兩點,《莫斯科紳士》這本書應能令你有所啟迪,重新活得自在。
最後,或許你會問:「為何本書不以《莫斯科「伯爵」》為題?」這命題正包含作者的巧思。「紳士」一名,旨不在指出伯爵的身份地位,而是他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的總和;「紳士」從來不僅羅斯托夫伯爵一人。只要像羅斯托夫般,堅持活出自己的信念,就可稱「紳士」;如此,你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如書中羅斯托夫畢生恪守的格言一樣──掌控自己的處境,在順逆中,始終站穩腳步。
作者 : 余華
書名 : 《第七天》
內容簡述:
《第七天》以主角楊飛作為敍事者,講述他離世後對自己一生的回憶,包括得到養父楊金彪收養、與前妻李青相愛但不能相守到老、重遇生母卻沒有感情等經歷。此外,故事更講述了主角在死後遇見的離魂與屬於離魂們的故事,因貧窮沒有墓地而得不到安息的離魂、殯儀館中可得到優厚待遇的權貴、因強制拆遷而失去性命的夫婦、因貧窮而一直活在地下防空洞的「鼠族」等。作者以魔幻現實的手法,以各人生前死後的故事反映當代社會的現況,此書亦被評為是余華作品中「最荒誕、也最真實」的作品。
讀後感:
假如你已看過余華的《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不妨看看余華的《第七天》,這會使你對這作家有了新的認識。
過往余華寫的小說,故事時間點多設於上世紀50至70年代,寫的是那艱苦時代下社會小人物的真實寫照,例如《活著》中福貴一家隨著大躍進、文革等社會磨難,家人相繼離他而去,最終只剩下一頭牛伴他到老;《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靠賣血渡過重重難關,結果到老時他的血再無人願意要,精神因而崩潰。《第七天》中,余華作了新的嘗試,他將故事的時間點鎖定在今天,寫的是國內經濟飛快發展下仍然受壓的低下階層,題材不乏強拆、非法賣腎、瞞報、死嬰這些新聞題材,可見作者用意明顯是要寫一部與現實更為緊密的著作,縱然此書於出版後毀譽參半,更有評論指此書只是一本「新聞剪報」,貶抑其文學價值,但無論是作者一改以往寫作題材的膽色,以及其對現實主義的堅持,也是此書值得一看的原因。
在寫作特色上,此書運用了魔幻現實手法,構寫了屬於余華的亡靈世界。在作者的想象中,死後的世界的虛無的,作者運用了濃霧、雪花、雨粉的描寫,營造了這種空虛混沌的效果;隨後,作者為得不到安息的人構寫了一個好比「伊甸園」的「死無葬身之地」,也呈現出作者出乎意料的想象。而這手法的運用,正好為作者反映現實的部分作出調適。在此書中,作者要呈現的是敏感的新聞題材、社會的黑暗面,過於真實的畫面並非能獲得每一個讀者的認可,故此,善用魔幻現實的手法,透過死去的人作陳述,這可使內容超出了社會的限制。例如,楊飛於「死無葬身之地」中遇見火災中離世的人,他們成為了「被刪除的死亡者」而得不到安息,最終在「死無葬身之地」快樂地開展亡靈的生活。運用了這種手法,既寫現實,又能糅合想象作出調適,更可將作者的祝願寄託其中,這處理也是此書一大特色。
語言特色方面,余華的文字簡樸、淺白,在過往的作品之中也能感受得到。而在此書中,由於要處理真實與想象世界(人世界與亡靈世界)、回憶與現實的交錯轉換,作者巧妙地透用了不同的語言風格,想象世界的描述中,出現了許多細膩的描寫,而與真實相關的文字,則以流水般的陳述方式記事;而回憶與現實的轉換,作者則多以場景刻劃、心理刻劃處理過渡,使讀者在閱讀時能順利跟着作者的步伐,而不會出現閱讀困難。縱使此書的文字風格簡樸,但當中的情感刻劃亦十分細膩,如楊飛與養父楊金彪之間的親情、伍超甘願為鼠妹賣腎犧性的愛情,也真摯動容,可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
對於《第七天》的考究角度,仍有許多空間尚待發掘,例如余華想透過此書帶出甚麼信息?余華對生與死有怎樣的反思?此書在鋪排事件時如何善用環環相扣的技巧?這些方向就留待同學們細看此書時好好思考吧!
順帶一提,由於書中內容反映的是成人社會的黑暗,當中的內容難免會涉及成人世界的話題,例如強權暴力等,然而作者點到即止,故不會引起反感,同學在閱讀前可先作心理準備。
曲相奎:
《宋朝,被誤解的科技強國》
(台北:大是文化,2020年11月初版)
宋朝一直都給我們一種羸弱形象:外敵環伺,對外戰爭連年失利,與外敵簽下各式各樣的屈辱條款,以至後來失去半壁江山。宋朝雖然武功欠奉,但文化、經濟發展都遠超其他朝代:北宋神宗時期,城市化率已達30%;南宋中後期人口佔世界的15% 左右,經濟總量卻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這些都為宋朝學術發展造就了良好的基礎,使得這時成為知識氣息最濃厚的朝代。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也曾說:「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朝。」
本書介紹了十個人物在科技上的成就,涵蓋了多個範疇,包括工程、醫學、天文、數學等,其中有些人物甚至一人跨越數界,對中國科技發展貢獻良多。
其中一個人物燕肅,以科學理論解釋潮汐現象,寫成《海潮論》、繪製《海潮圖》;又復原指南車、製造「蓮花漏」,大大改進了計時器的精確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是傑出的政治家,完善了宋朝的死刑制度;他還精通音律,能詩善畫,可算是達文西式的「完人」。
又如沈括,他著有《夢溪筆談》,敘述有關科學技術的各方面先進成就外,也對當時政治、軍事、藝術以及傳聞軼事等方面,均有翔實記載。他本身在科技上也頗有成就:他治理汴河所用的「分層築堰法」,開創了世界水利史上分層測量的先河;創立了「會圓術」,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還編寫了《良方》一書,收錄了大量藥方;以「飛鳥」繪製《守令圖》,提升地圖的精確度;他又製定了以陽曆為原理的《十二氣曆》,為石油定名,發明《九軍陣法》……其成就之高,更令人讚嘆。
除此之外,本書還介紹了世上最古老的天文鐘、第一本法醫專著、中國第一本建築工程方法專著;錢乙、唐慎微在醫學上的建樹,秦九韶、楊輝在數學上的創見;更少不得的,是畢昇在活字印刷術的成就。
香港中學中國歷史課程,以政治史為主,以朝代的治亂興衰為課程線索,使得我們對各朝代的認知,往往囿於政治、軍事發展。由於所知不多,很多人對中國科技成就的認知,只限於四大發明,而忽略了中國科技發展也有過光輝璀璨的一頁,這書正好補充這一方面知識的缺失。本書是一本物理科老師寫的歷史書,正好讓自認「理科腦」的同學知道,理科和歷史也是可以「兼容」的。而對於歷史有興趣的同學,我更希望本書能作為一個開端,引領同學從不同的面向認識歷史,思考歷史問題,培養宏觀的歷史觀。
好書推薦
書名:《別讓現在的壞事趕走未來的好事》
作者:艾爾文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
《別讓現在的壞事趕走未來的好事》一書,讓我們明白到,人生總不免會遇上眼前的壞事,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不可能事事順心,但我們可把眼前的壞事一一清去,不要把已發生的壞事,影響我們美好的未來。
我們最應要坦誠相處的人就是自己,而我們卻時常忽略了自己的情感。生活在群體社會中,接觸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失去自己。不同人的意見、期盼,往往會令我們感到迷惘。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會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哪麼,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才是正確呢?這是一個深遠的人生課題。
無可否認,別人用自身的經驗,提點我們,教導我們做事,實令我們獲益良多。我們多接納別人善意、有用的意見,從中能得到進步。可是,很多時侯,我們總是會受別人的評價左右自己的思想和決定。總是以為只要跟別人一樣,就是最好的表現,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是唯一,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應是不一樣,跟本不需要比較、不需要模仿。
看過這本書後,可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及想法。原來聆聽自己的想法是多麼重要。在平日的生活裏,可能我們會害怕孤獨,加上實際的生活環境,我們總是在群體中生活。但原來,適時的「獨處」,對我們身心靈都有正面的作用。過程中,我們會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喜歡自己,並努力朝著正確方向前進,才能擁有自己真正嚮往的人生。這本書,更讓我們明白到,我們需要的不是要知道這個世界有多美好,而是接受自己並且喜歡自己,才會有喜歡的生活。這本書共分成五個章節,作者從不同範疇分享他的價值觀。希望同學閱讀過這本書後,找一個更懂得欣賞自己、更懂得愛自己的人,以及屬於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書名:《我在太空的340天》
作者:史考特‧凱利 (Scott Kelly)
譯者:高霈芬
出版社:三采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雙線記敍手法作組織,一方面講述作者由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整整一天在國際太空站工作及生活的情況;另一方面記述作者如何由一名沒有目標的學生,到自我了解,發揮興趣,並一步一步向成為太空人的夢想前進的過程。當中作者的經歷及體會,十分值得各位同學閱讀。
讀後感:
這場名為「一年任務」的太空計劃是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起,目的是為未來人類登陸火星而鋪路。一般來說,人類在太空站生活的平均時間為6個月,而根據估算,人類若要登陸火星,來回需耗時30個月,故人體能否克服長時間在太空航行所帶來的身心挑戰,便成為人類能否成功登陸火星的關鍵之一。於是美國太空總署與俄羅斯航太太空活動有公司合作,於2015年3月27日,將史考特.凱利及另一位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展開為期一年的實驗。一年內,太空人必須按時紀錄身體數據、收集血液、尿液等樣本,以供科學家研究長期太空航行對人體身心的影響。經過長達340日的太空生活後,2016年3月2日,兩位太空人於哈薩克平安著陸,成功完成這次意義深遠的太空任務。重返地球一年多後,史考特於2017年十月出版了這書(Endurance: A Year in Space, A Lifetime of Discovery),台譯《我在太空的340天》,書中詳細記述了這次任務的點滴,更敘述了他如何從眾人失望的壞學生變成太空人的奮鬥歷程。
讀畢這書後,想與大家分享作者在太空生活的點滴,當中的經歷不是我們普通人能體會及感受的。究竟太空人一日的工作是做甚麼的呢?作者在太空生活及工作的地方是國際太空站,國際太空站由多個太空艙組合而成,面積大約有2架747客機的機艙大。作者主要在「睡眠艙」內睡覺,睡眠艙的大小剛好可以容納一個人,內裏有作者的睡袋、手提電腦、幾件衣服、清潔用品、作者兩個女兒的相片、幾本書。作者講到當他睡醒時是不會知道自己的方向,有時睡醒以為自己是頭下腳上,因為在無重力的環境下,你根本不會知道自己的方向,有時睜開眼以為四周環境在快速旋轉,其實只是幻覺,是大腦在重新適應環境。睡醒後,作者通常都不會立即走出睡袋,而是先開啟掛在牆上的電腦,看看當日要做的工作,之後就拿牙膏牙刷,在睡袋裏刷牙,刷完就用飲管飲水,直接水連牙膏吞落肚。因為在太空上你是無法處理吐出來的水。
在工作方面,地面的控制中心會安排好每日太空人要做的工作,簡單的工作可短至5分鐘完成,長的工作則要整天時間。作者最討厭就是如果未能按時完成當日的工作,就需要減少自己的食飯、運動及睡眠的時間。這與我們同學一樣,未完成功課便不能玩樂及睡覺。此外,作者經常工作的幾個太空艙都是沒有窗戶的,完全不能感受自然光,故他經常都會感到十分孤獨及冰冷,太陽每90分鐘就會升起及落下,而他是無法從太陽的升落而推測時間,如果沒有手錶及每天編排的工作日程,他就會完全迷失,完成失去時間的概念。
在國際太空站,運動可說是工作的一部份。作者講到人類的身體很聰明,懂得御除不必要的負擔,如我們長期在無重力的狀態下,骨質就會嚴重流失,一個月會流失100分之一。由於在太空是不需要支撐自己身體的體重,肌肉也會很快流失及委縮。故在這種情況下,作者需要一星期運動6天,運動主要是跑步,每次最少跑2小時。作者亦笑說,如果我們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根本不再需要強健的肌肉及骨骼,故人類可能會進化成無脊椎生物。這對我來說真的不可思議。
在日常生活中,太空站長期會有一股濃烈的氣味,氣味主要是器材釋放出的氣體混和其他東西,像一架新車的味道。另外還有淡淡的垃圾味及人的體味,雖然作者已經盡可能封好垃圾袋,但總是要等數個月後補給艦上站時,才能御下垃圾。故垃圾氣味長期在太空站散發著。太空站長期都很嘈吵,風扇的聲音及電器發出的嗡嗡聲很吵,太空人需要提高說話的聲量才能溝通。太空人最常交流的時間就是星期五、節慶或生日,這些日子他們都會舉辦晚會,晚會有時在美國艙進行,有時在俄羅斯艙進行。
究竟作者在太空340日,哪裏有足夠的食物及食水呢?原來他們要靠補給艙把物資由地球運送上太空站,物資通常有食水、氧氣、醫療用品、衣服、實驗物品等等,但補給艦通常數月才上太空站一次,而補給艦走的時候就把太空站多個月儲起的垃圾運回地面。
太空站還有一件十分重要及先進的設施,就是太空站的馬桶。如果太空人食水不足,就要靠馬桶。太空站的馬桶除了儲存排泄物,還是一個尿液處理器,馬桶可以把尿液蒸餾出飲用水,你可以自己喝,亦可以請人喝,作者便會把蒸餾出來的水請俄羅斯艙的太空人喝,這事對我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這書令我最深刻的情節,是作者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向成為一位太空人的目標進發。
作者在書中記述他自幼是一名頑皮的小孩,又不是反叛,只是喜歡玩,喜歡做有挑戰及冒險的事,如他小學時常常與哥哥爬屋外的水管,由地下沿水管爬上三樓等。他說無法想像一般學生可以整天坐在課室聽書,所以他中小學的成績都很差,亦沒有任何人生目標。直至他升讀高中時參加了一個體驗急救員工作的活動,他開始找到感興趣的事,因為他覺得做急救員充滿挑戰,這一秒不知下一秒會面對什麼挑戰,這份工作與他的性格十分配合。其後,他偶然之下讀了一本講述1960年代有關美國太空計劃的書,他便從此立志要成為太空人。他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先報讀了多間軍事學校,最後入讀了海事學院,畢業後投身海軍擔任航空員,架駛戰鬥機。之後他在1996年加入美國太空總署接受遴選及訓練,最後在1999年首次執行太空任務,開展太空人的生涯。
希望各位同學,特別是高中的同學,能在中學的學習階段找到你們自己的興趣、目標及夢想,若遇到困難,都可以好似作者一樣,勇敢,不怕冒險地嘗試。
作者不怕冒險,敢於嘗試,大家想想他在太空站工作時,最害怕甚麼?以下一段是作者的回答,亦是我最有感受的一段:「一般太空任務最多在太空站生活5至6個月,科學家沒有足夠數據了解逗留超過6個月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影響。我第一次上太空的任務是159天,那次導致骨質疏鬆、肌肉萎縮,血液循環改變,造成心壁緊縮,視力出現問題,接觸的輻射量是在地球的人的30倍,約等於1天做10次胸腔X光檢查,會令患癌症的機率大幅增加。不過以上這些都算小事,我最深層的恐懼是自己身處外太空時,地球上的親朋好友突然發生一些不幸的事情。」希望各位都繼續愛惜自己,愛惜身邊的好友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