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沙病毒與狂犬病 Lyssavirus vs. Rabies

全世界已知的蝙蝠種類超過1,200 種,占哺乳類種類20%,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囓齒類的第二大類群,全球分布也相當廣泛。此外,蝙蝠所攜帶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種類相當繁多,又具有飛行能力,可能隨季節遷徙傳播一些重要病原,而傳播或造成新浮現與再浮現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成為公共衛生關切的課題。

在蝙蝠可能感染的多種病原中,以麗沙病毒屬(lyssavirus)中之狂犬病為最重要病原,其他病原包含Henipavirus 及絲狀病毒屬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等亦因某些區域疫病狀況而受到重視(Charles et al., 2006, Chua et al., 2002, Samson et al.,2007)。

麗沙病毒屬於桿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依據核蛋白基因序列(nucleoprotein gene)區分為7 種主要的基因型(genotypes),可細分為兩個親緣群(phylogroup),親緣群一包括rabies virus(RAVB, genotype 1)、Duvenhage virus(DUVV, genotype 4)、European bat lyssaviruses type 1 and 2(ELBV-1, genotype 5 and ELBV-2, genotype 6)、Australian bat lyssaviurs(ABLV, genotype 7);親緣群二包括Lagos bat virus(LBV, genotype 2)和Mokola virus(MOKV, genotype 3)(Kuzmin et al., 2003)。其中rabies virus(genotype 1)會造成溫血陸生動物疾病甚至人類死亡,其疫情幾乎遍佈全球,其他基因型主要以蝙蝠為其主要保毒者,僅分佈於特定區域,近年於歐亞大陸(Eurasia)地區之蝙蝠陸續發現4 種新的麗沙病毒屬病毒,此屬病毒已經至少有11 種基因型,更加突顯蝙蝠麗沙病毒演化與分佈之複雜性(Arai et al., 2003, Botvinkin et al.),且不同基因型之間不僅病原性不同,彼此間亦無法有效產生交叉保護力,因而增加蝙蝠之麗沙病毒血清學檢測及疫苗研發等研究之難度。

麗沙病毒家族 Lyssavirus

資料來源

2013狂犬病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 2013/10/2 淡水

2012狂犬病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 2012/08/21~22 淡水

2011新浮現人畜共通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 2011/12/6~7 淡水

2010狂犬病預防與控制研討會 2010/12/7~8 淡水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ABLV--1996--澳洲蝙蝠麗沙病毒(ABLV)

Duvenhage virus--DUVV--1970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EBLV-1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2--EBLV-2

Lagos bat virus--LBV--1956--首次於非洲發現的狂犬病相關病毒

Mokola virus--1968 (鼩鼱)

Rabies virus--RABV--(狗、貓、鼬獾、白鼻心、蝙蝠等)

Khujand virus--KHUV--2001

Rochambeau virus--RBUV--1973

Aravan virus--ARAV--1991

Irkut virus--IRKV--2002

West Caucasian bat virus--WCBV--2002

Shimoni bat virus--SBV--2009

Bokeloh bat lyssavirus--BBLV--2010

Mainland China--IRKV--2013


澳洲蝙蝠麗沙病毒(ABLV)首次是1996年在澳洲東部的蝙蝠上發現

食果蝙蝠(狐蝠)和食蟲蝙蝠都有發現

人類或動物感染ABLV會有腦膜炎,疾病後期幾乎都會造成死亡。

人類感染後症狀如同狂犬病,臨床症狀包含嘔吐、頭痛、發燒、吞嚥困難、顏面麻痺、說話困難、肌肉痙攣、漸進性需或運動失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