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上了某個星球的一朵花,那麼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會覺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小王子
唯有透過學習讚美,才能得到自我肯定透過讚美,能讓我們從忌妒心與競爭心中解放,建立不需要被讚美的自我,透過讚美,能讓我們欣賞他人隱蔽的優點與長處,透過讚美,我們也能得到自我肯定,獲得樂觀前進的原動力。
學生當官前去跟老師辭行,老師說:「當官要很小心!」學生說:「老師您請放心,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頂,不怕有事辦不成。」老師很生氣:「做人要正直,怎能這樣?」學生說:「老師教導得很對,不過天底下能有幾人向老師您這樣正直呢?」老師很高興地說:「有理!有理!」學生告別老師後自言自語:「一百頂高帽子,只剩九十九頂!」。
在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多才多藝,她同一隻貓頭鷹共同守護雅典的平安;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將哲學定義為愛智慧,而象徵智慧的貓頭鷹也成了哲學的代稱,所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將哲學形象地比喻成「密涅瓦的貓頭鷹」。
她們有著相同的神力和特徵,傳說正是她把紡織、製陶、園藝技藝傳給人類。貓頭鷹是密涅瓦的象徵,代表智慧、理性、公平。根據研究,貓頭鷹的雙眼在頭的前方,而且大部分的貓頭鷹都有面盤。這樣貓頭鷹的臉很像人臉。人們平常看到的貓頭鷹,瞪著一雙大眼睛,神態沉穩,很像神廟裏的占卜師。由於它經常保持思考的表情,於是人們認為貓頭鷹很聰明。每當夜深人靜,人們熟睡的時候,它會發出幾聲喚醒世人的怪叫,這就好比智者無法忍受民眾的愚昧而要不斷孤獨地呼喊,以驚醒世人,給人們指引方向。所以,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像貓頭鷹一樣聰明( as wise as an owl )。貓頭鷹眼睛明亮、目光銳利,洞察力強;在黃昏降臨時才悄然起飛,同時用冷峻的目光掃是一切。
自己選擇的,就要承擔這種選擇所帶來的一切責任。
女人問:如果有一天,我和你母親一起掉進水哩,你會先就哪一個呢?這個問題是兩難的問題,一來不可能置之不理,而即便可以兩人都救上來,也會有一個「先」字讓然陷入兩難的抉擇。因此,抉擇之所以被稱為抉擇,是因為你要在擇的基礎上,抉出一種大義凜然來。
抉擇是一件難事,甚至很像賭博,而更多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用理智來解決的。抉擇也不會等待人,不要為了試圖奢望得到最理智、最正確的答案而猶豫不決,因為無論你花費多少心思去思考,這個所謂的正確答案,是根本得不到的;而且根本不存在。
當你面前擺著很多條路(選擇太多也未必是好事),而你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時,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困惑也會隨之而來,因為一旦你選擇其中一條路,就無法許擇其他路了!而你在事情發生之前又無法比較選擇哪條路會對你更有利。
愛情使者邱比特請教愛神阿芙洛狄忒:「LOVE」的意義在哪裡?
阿芙洛狄忒說:
「L」代表Listen(傾聽),愛就是要無條件、無偏見地傾聽對方的需求,並且予以滿足。「O」代表Obligate(感恩),愛需要不斷地感恩,付出更多的愛,灌溉愛的禾苗。 「 V」Valued(尊重),愛就是要展現你的尊重,表達體貼、真誠的鼓勵和發自內心的讚美。 「 E」Excute(寬恕),愛就是仁慈地對待和寬恕對方的缺點和錯誤,接受對方的生命。
孔子遊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而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得以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先秦《列子》列禦寇
真正的快樂,是對生活的樂觀、對工作的愉快、對事業興奮。--愛因斯坦
教育科學家Sugata Mitra發現「最好的教師和學校不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且「當孩子有了興趣,教育就會出現」;教育是自我組織系統,在沒有外界干擾情況,具有選擇性,完成自我工作。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為世界的學校帶來學習革命。傳統教育體制,常發現一個學校教育問題,就是如果學生有一個簡單概念沒搞懂,當下會有許多因素讓學生未必有機會停下來搞懂它(例如,覺得丟臉或害羞),而且一群同齡學童編班在一起,學習同樣概念,接受成績評比,以此被判斷自己有多聰明,但其實很可能這裡面只因為學生對某一小部分概念沒有弄懂而已,然後在這樣的情況,還要按照老師的進度繼續往前走,以致累積出一段學習與表現落差,老師也不知道或不易發現學生卡在哪裡。
網路線上教學影片的學習過程,可以改變這樣的學習歷程,學生可透過學習記錄資料庫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按自己個人化的學習進度、時間、速度、重複性的學習到某些概念,最重要的,它帶給學生一種學習的安全感,不因當下不懂而感到害羞或羞愧,放棄學習機會,也沒有人會評價你,你有機會重複學習、上網查資料補充、請教他人或查看另一段影片。這是可汗學院的教育方法及理念,讓大家重新思考為何學習一定要這樣?為何要規定上課時間及座位?為何不是按學生已懂得程度進行學習?為何教育者要評價學生?特別是當教育者自己在教學時忽略學生不懂的地方,卻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笨(因為評價差),然後繼續塞給他們新觀念。為何教室一定是老師講課,師生不能多一點互動?為何課程和學習進度由老師及州政府決定,讓學生變成很被動?這樣的學習結果只會造成一種現象,學生完全按老師說的去做,不多也不少,做完一件事就問老師,接下來我還要做什麼?這無法讓學生學習到自己的目標設定,也不知道學習資源或工具何在?一切只任由他人決定自己的目標,這對未來進入社會時,將無法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設定目標、瞭解自己,甚至為社會提供創造力,或擁有創造讓社會更好的能力。
網路線上學習概念,特別是可汗學院,改變了教育理念,連頂尖大學哈佛、MIT、史丹福等已經重新設計互動式線上課程,重建大眾對校園的學習經驗,這具有指標性的擴散學習將影響全世界的學校及術單位,並已持續進行中。
此次COVID-19(新冠肺炎)引發全球疫情,造成許多學校改採遠距教學,教育行政機關的會議也改成視迅會議,這樣的危機或許在某種情況可以算是轉機,這將促發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線上教學的許多可能性與創新性,前述的可汗學院已提供許多的範例,對於全球化的今日,相信已有許多教育工作者會問:教育一定要這樣嗎?
資料引自:Sophia Jo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