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是由豆腐發酵製作而來,是長沙、南京、紹興、台灣等地的小吃之一,並流傳世界其它地方,但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屬於高鈉食品,但富含發酵食品中普遍存在的維生素B12,另外臭豆腐含有必需胺基酸離胺酸(lysine),應避免與還原醣共同加熱,以免產生糖化終產物等致癌物。
香雞排,簡稱雞排,是台灣常見的國民小吃,為炸雞的一種,通常的做法是先以醬料醃漬雞胸肉入味,再以麵包粉、麵粉漿或地瓜粉裹覆雞胸肉下鍋油炸,起鍋後再灑上胡椒鹽而成,絕大多數是將雞排放入防油紙袋內食用,有的放入前會先切開。
肉臊飯(臺灣話:bah-sò-pn̄g,潮汕話:nêg8 co3 bung7,又寫作肉燥飯),是台灣、福建、廣東潮汕的一道美食,在廣東潮汕的肉臊飯中的肉臊(豬肉末)可以是炒的、煮的、滷的等任何烹飪手法,只要加了肉臊的米飯就可以稱之為肉臊飯[1]。在台灣北部則又稱為滷肉飯(臺灣話:Ló͘ bah pn̄g,又寫作魯肉飯)[2],是一道豬肉丁(或絞肉)製作而成的美食,有些人認為是台灣的國菜[3][4]。
肉臊飯的特色和製作的關鍵部分在於肉醬和肉汁,在臺南、臺中、臺北的製作方法和特點均有差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