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短期發展策略 (成果探索期)
短期策略聚焦於收攏前兩年的成果,並將其具體落實與優化。這一年是將理念轉化為可量化成效的關鍵期,旨在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能源與基礎建設
完成 太陽能光電設置 並正式掛表供電,預計年發電量達 619,710 度,實現超過 10% 的節能減碳目標。
優化能源管理系統(EMS),導入電力預警與監控面板,並結合班級環保尖兵,提升能源使用透明度與管理效率。
資源與環境管理
持續進行 碳盤查,並透過擴大行政會議凝聚校內共識,為後續的碳足跡管理與減量計畫提供數據基礎。
課程與教育
將智慧校園與永續理念,結合校內文教中心活動,讓永續教育不再僅限於課堂,而是融入校園生活。
二、 中長期發展策略
中長期策略旨在深化永續思維,從硬體的優化擴展到軟體的提升,並將影響力從校園內推廣至社區,最終達成「都會中大型智慧節能校園」的願景。
1. 校園環境與設施優化
四大循環系統規劃: 在現有的「水與綠系統」基礎上,逐步推動資源與碳循環、能源與微氣候、環境與健康等系統,全面提升校園生態品質。
生態環境建置: 積極爭取經費,建置如「生態方舟」、「可食地景」等多樣化學習場域,讓校園成為活生生的生態教室。
能源管理深化: 擴大節電競賽範圍,從班級延伸至各樓層,透過智慧電表數據鼓勵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節能行動。
基礎環境維護: 針對校園樹木病害(如褐根病)進行長期監測與維護,確保校園環境的健康與安全。
2. 課程與教學深化
校本課程發展: 以「Get《5G》閱讀課程」為主軸,將永續理念融入在地文化與社區意識,透過戶外教育培養學生的行動力。
教師專業增能: 持續辦理永續與環境教育研習,透過教師社群與工作坊,提升教師的永續知能與教學能力。
融入創新教學: 系統化推動素養導向課程,並開發結合 STEAM、資訊科技、雙語及美感教育 的校本特色教材,讓永續教育更具吸引力。
在地化學習: 運用「在地學習、學習在地」的理念,以在地素材如園山公園、漳和濕地等為主題,開發不同年段的校本課程,讓學習更貼近生活。
3. 社會共榮與夥伴關係
擴大社區影響力: 透過學校刊物或國際教育展覽,向家長、社區及鄰近學校推廣永續理念,擴大影響範圍。
強化外部夥伴關係: 持續與他校及外部團體(如慈濟、台電等)建立策略聯盟,共同推動永續環境教育。
組織制度化: 維持現有的校園環境管理組織,並導入外部專家學者顧問團,提供專業諮詢,確保計畫執行順利且具備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