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天后宮
清代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故乾隆年間於南側另闢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稱之。嘉慶十二年(1807年)新港又淤塞,故重開舊港,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於是至道光五年(1825年)開闢香山為港口[3]:49,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香山當地居民多由泉州府移民而來,信仰天上聖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來往臺灣與福建的商旅,自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媽祖祖廟奉來天上聖母神像、大銅鐘與香爐[4]。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於現址建立天后宮[5]:174[1]:784。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2]:418。光緒二年(1876年)再由生員林秀春與蔡福益等人同地方人士商議重建,北門鄭家出資甚多[1]:784[4]。另郊商金長和亦奉獻「靈昭海國」匾一方(現仍懸掛於正殿中)[4][註 1][2]:418。此時的祭祀圈除香山地區之外,還廣及至新竹街一帶,後因南寮富美宮興起,至1960年代祭祀圈縮減至香山鄉全境,目前祭祀範圍僅限於朝山里。
清代時從大陸過來的船隻,因為貨物比較少,都會在船底放「壓艙石」,這些石板在來到香山港換載較重、較多的貨物後,就會被取出棄置在岸邊,隨後被當地人拿去鋪道路、蓋房子。現在香山天后宮許多石板,就是當時所留下來的壓艙石。
地方因貿易發展而繁榮,也連帶興建許多廟宇,可以持續得到經費來重修、 重建。如香山天后宮、靈興宮等,都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