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特色

日新紅樓經過近百年洗禮的時間,所散發出的文雅氣息,是無價的文化資產。稱之為紅樓其因為,當時以石灰、砂石、紅磚等為主要建材材料,以紅磚為主體的建築大體呈現紅色風采。,由於維護得宜,目前在臺北市校舍建築中,擁有這樣的建築,可說是相當罕見。民國八十八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原本最讓大家擔心的紅樓卻能安然無恙,其結構的堅固,可見一斑。走在紅樓的廊道,能感受到光線照射的角度差異,以及光影映照的時光推移,在在見證莘莘學子成長的腳步,也處處訴說學校經營的歷史光華,紅樓對於日新國小而言,是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和歷史建築。

一、紅磚

約莫1910年代中期由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材料,尺寸規格化是其一大特色。該磚的磚面,以網狀凹凸類似打毛狀的做法,並印有「T.R」字樣,有利於水泥凝結後的黏著力。在工地通常稱TR磚為日本磚。

[參考網站一] [參考網站二]

紅樓建築的特色之一,在於施工的細膩,展現力學的美感它是一個拱形的長廊結構,一個接一個拱形的廊,充分發揮結構支撐的作用。除此之外,當時的建築師在設計紅樓時,還發揮巧思創造光影可隨日光移動的效果,並在拱邊裝置立面磚,當陽光照耀時,就會出現陰影,讓人感受陽光和建物相互連動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說紅樓是會移動的建築物,透過光影走動與學子的朗朗書聲,散發出蓬勃朝氣的生命力。

二、灰瓦

三、白窗

四、拱型道廊

現在的紅樓,樓下規劃為行政中心,二樓則闢為藝文廊道。樓外椰子樹婆娑起舞,樓內拱廊光影相映成趣,師生使人流連其中,仿如走進時光隧道,悠然興起思古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