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悠揚

台灣佛斯特-鄧雨賢

鄧雨賢三歲(1908年)隨父遷居臺北;九歲(1914年)時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今臺北市立老松國小)」;十五歲(1920年)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並展露其音樂才華,鄧雨賢個性內向,但卻將所有熱情專注於音樂演奏,會演奏大提琴、小提琴、鋼琴與曼陀鈴等樂器;二十歲時(1925年),鄧雨賢自臺北師範學校畢業,隨即被分發至臺北日新公學校(今臺北市立日新國小)擔任教職,隔年經媒妁之言,與畢業於臺北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今中山女高)之鍾有妹小姐結婚。二十四歲時(1929年)因著對音樂的嚮往,毅然辭去教職,隻身赴日,於東京音樂學院進修深造,潛心研習作曲理論,鄧雨賢的作曲生涯也就此展開。

鄧雨賢(1906~1944),1906年7月21日出生於桃園龍潭客族世家。在世39年期間創作近百首作品,經典代表作「四、月、望、雨」,指的便是他的作品中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臺語歌謠,首首扣人心弦,哼唱於臺灣人民的記憶之中,為早期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先河之重要音樂家。鄧雨賢雖為客家子弟,卻出生於有「一門三秀才」之美譽的漢學之家,其祖父鄧逢熙、七叔公鄧賡熙、九叔公鄧博鳳三人高中秀才,如此耳濡目染於書香世家,鄧家多以教育為職,其父鄧旭東,原擔任龍潭鄉龍元宮公學校教職,後應聘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於是鄧旭東攜家帶眷,舉家遷住臺北,鄧雨賢也因自小即遷居之故,開啟了他接觸閩南語,日後創作無數臺語名曲的契機。

鄉土民謠表達了語言的音樂化,質樸而優美動聽的台灣民謠,反映出台灣人民開拓生活的奮鬥史,蘊含著濃厚溫馨的民族鄉土情感。歌謠和語言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產物,是發抒心靈深處的真情表現。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一九一九年十月出生於台北縣永和鎮農家,一九二四年遷居台北市,一九二九年他四年級時參加日新公校軍樂隊,擔任小喇叭手,從此引領他探索音樂世界的奧秘。一九三二年考入成淵中學,成淵中學畢業後,原本計劃到日本的音樂學校就讀,但家人反對;直到一九三七年始前往日本,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學習理論作曲、編曲;老師清水茂雄組有樂隊,所以白天上課練習作曲,晚上就在老師的樂隊演奏和工作,並取「三郎」為藝名。 一九五一年,楊三郎受聘在基隆的國際聯誼社擔任樂師,面對經常下雨的港都,激發出靈感,一時興起將港都的夜雨和跑船水手的心情融合,創作了演奏曲「港都的普魯斯」,這是樂隊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奏曲。一年多以後,樂團中的一名樂師呂傳梓,覺得這首歌只有曲沒有詞可唱非常可惜,在徵得楊三郎的同意後著手填詞,再經音樂家王雲峰修改後完成,並定名為 港都夜雨,廣為流傳至今。曲調浪漫動聽,三拍的節奏簡捷有力,洋溢著青春男兒志在四方,既感慨又期待的豪情。歌曲中浪漫海風味道,最能反映長年與海洋接觸的海洋台灣人之情懷。

歌謠是社會歷史的表達,也是一種重要的音樂藝術文化;台灣民俗歌謠歷經歲月的洗鍊,依然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展現了燦爛、強韌優美的生命力,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民國四十左右,楊三郎為台灣當代創作了許多首優美的鄉土歌謠,有 1946年望你早歸 ; 1954年秋風夜雨 ... 等好聽的歌曲;更在樂曲中流露了濃厚純樸的鄉土感情;卓越的作曲才華,留給了世人極有價值的音樂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