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由「梅境之探」社區踏查活動,學生對於楊梅的在地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引發學生對社區的認同與關懷。我們期待課程不只是理解、體驗而已,更希望學生能實踐在生活中,於是利用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結合關懷社區環境與服務學習,讓學生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討論如何用行動來愛社區家園。
2. 參與推動各級單位環境教育有功事蹟。
3. 繪製並參考綠色生活地圖發展課程教學或社區教學路線圖。
4. 參與教育部局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
5. 辦理災害預防教育或活動措施、防災地圖有顯著效益。
6. 推廣低碳校園節能減碳措施有顯著改善(數據的改善)。
7. 在校內規劃並推動師生清查樹口、護樹認養、校園命名之友善生態相關活動。
8. 利用桃園市境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辦理環境教育教學,相關場所請參閱本市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資訊網。
9. 參與社區或與社區合作,解決在地之環境議題之相關活動。
10. 所屬教師或學生榮獲國家級環境教育相關表揚獎項。
11. 舉辦跳蚤市場,進行二手物品回收再利用,教導學生愛物惜物的精神。
12.推廣教學農園及食農教育,進一步與農會、高中合作擴大辦理食農教育,培養親土、愛土之精神,藉由基礎農耕體驗引發環境愛護及生態永續發展之精神,進而發起環境與生態保護之行動。
13.積極辦理防震防災教育,教導防震與逃生的正確觀念。
14.每年暑假舉辦腳踏車天使車隊,環台灣一周的壯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