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文章與資訊

陪孩子看奧運 從「輸的經驗」學會人生

2016-08-08 00:00 (更新:2021-08-02 18:51)

by 姜義村口述、王韻齡採訪整理

四年一度的奧運又來了,熱血澎湃的賽事總能牽動著觀眾的神經。父母們可曾想過,陪孩子看奧運,其實可以學習好多珍貴的人生功課。親子天下訪問台灣師大教授姜義村,分析親子一同看奧運賽事背後的教育意義。

絕大多數的人看奧運,最緊張、最在意的都是到底金牌花落誰家?但我從事運動員心理輔導多年,更在乎的是選手有沒有在「輸的經驗」中體悟到人生。台灣參與奧運這麼多年來只奪過四金,但這一點也不能否定我們參與奧運的意義啊!其實,輸的經驗有時比贏得比賽更可貴,運動員和觀賽者如果能從中體會到一些哲理,接下來面對更複雜、不可預知的人生,內在就有了更大的力量。

觀察比賽輸了的選手,是否還能保持君子風度?我自己喜歡帶著家裡兩位青少年孩子,觀察現場選怎麼面對失敗?是否走上前去和打敗自己的人握手,或是真誠的來個抱抱?有的選手苦練多年,卻因為臨場一個不小心,就和一生的夢想擦身而過,當場忍不住痛哭失聲, 此時我們除了同情,也會和孩子討論,如果有一天,自己也遇到這樣心碎的狀況,該如何面對接下去的人生?

為了贏得比賽,可以不擇手段嗎?有的選手因使用禁藥,被驗出後金牌也遭取消,看到這樣的報導我會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何如此專業的選手,竟會做出違反運動理念的決定, 是環境逼迫他的嗎?如果有別的選擇,他也不想這麼做嗎?未來一旦孩子也遇到類似情境,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嗎?人生正如賽場,總是充滿意外 ,儘管無奈,還是要勇敢去面對 。

看比賽學習強健的心理。孩子將來長大後,可能會面臨的「失戀」 這件事一樣, 有些事即使再努力,也挽回不了,我希望青少年能對此預做準備,養成比較強健的心理,而親子一起觀賞比賽就是最好的討論時機,比平日多少的說教都管用。

我建議父母還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在這樣大型的國際賽事中你所欣賞的選手,他的生命歷程故事有哪些精采的地方?他是先天條件好,還是背後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努力? 他為了拼進奧運,放棄了多少事?

此外看奧運也是培養國際觀和多元視野的好機會。例如,2016年里約奧運首度出現「難民隊」,為何一場歷史悠久的國際賽事,會開放給這樣非傳統定義中國家型態的團體參加?還有,過去奧運有些項目考量體能因素,一直限制女性參賽,但近年來性別限制已逐步打破,走向更開放與多元,這些隨時代演進的現象,背後的意義都值得用更多時間去探究。

如何陪孩子看比賽呢?讓我們不只看熱鬧,也看懂門道。

愛不是要求,而是邀請

愛不是要求,而是邀請 真愛家庭第100期2021.1

她的爸爸年輕時是一位非常嚴格且自律的紳士,即使現在行動不便,至今她聽見父親的呼喚,仍會害怕自己又被抓到做錯了什麼。

同理心的神展開

下班回家,老爸爸生氣的跟她說著,公園裡的人很沒禮貌,嫌他胖,居然還伸手捏他臉頰上的肉,但中風坐在輪椅上的他卻連揮手擋掉的力氣都沒有。

她心想這點小事跟她在公司受的氣怎麼能比,還想趁機教訓父親一頓,督促他以後要勤加復健。

但是,當她看到爸爸撇過臉時,眼裡閃動的淚光,無力垂在腿上的手隱隱發抖,想到年輕時絕對要衣冠體面才願出門的他,把到嘴邊的話吞了回去,嘆口氣,握著他的手說:「我知道你心裡很不好受。」

隔天,她趕著出門上班卻發現忘了帶車鑰匙,於是匆匆返家,想悄悄把放在桌上的車鑰匙拿走,一抬頭就看到爸爸正坐在輪椅上看著這一切。她縮起身子,等著重複上演的罵她粗心大意的斥責聲,沒想到這次卻聽到爸爸平靜的說:「別慌,以後小心點就好。」

她不解的問我:「我爸怎麼變了?」

在我看來,她用了一個神奇魔法,就是「同理」。她先站在父親的立場體會他的生氣,於是父親也開始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慌張。

人性就是這樣,你上道他就會比較上道,當你先到他的世界去感受,他也會開始願意伸腳走進你的世界。

下次,當想說:「那個人怎麼那麼沒同理心,他應該……」,請記得,同理不是要求,而是一種邀請。希望對方有同理心,就請先發出同理他的邀請吧!

讓他安心做自己

但也有人這麼問我:「我同理了啊,我知道我男友缺乏安全感是因為早年家庭到處搬遷的變動;我了解老闆掌控慾特高,是因為曾有很多失控的失落,然後呢?我就不能跟他們計較,就要順著他們嗎?」

「同理」絕不等於順從、包容和原諒。如果是想要幫他一把,希望他更好,那就只有同理,才能幫助我們變得更有智慧,更知道如何使力,更彈性的變換姿態。

「同理」,不只是想著「我要給」什麼,而是給「他需要」的。唯有同理,才有可能用巧勁的對症下藥。

看到孩子被動等安排的作為,了解他曾被霸凌的經驗,你知道不需用力激勵他要有競爭力,不用硬要他學習更多社交技巧,而是使勁盡力營造安全自在的內在環境,讓他開始長出真正的自己。

面對老是不願溝通的伴侶,懂得他總被罵有耳無嘴、說話也不被重視的過去,你知道一再催促他開口,只會造成更退縮,曉以大義感情之道也無用,你會了解,給予更多耐心和等待,營造一個「讓他敢說真心話而不會被評價」的關係才是治本之法。

諮商心理師 朱芯儀(延伸閱讀:朱芯儀視障心理師FB粉絲專頁)


自律不是一天養成的

自律不是一天養成的 真愛家庭第100期2021.1

趁著荳芽放假回來,留學顧問請請蝴蝶採訪姊姊在美國的大學生活。蝴蝶提問了文化衝擊、大學課程的學習……等等,其中一個問題,我想跟大家分享。

蝴蝶問:「到美國後,妳覺得是什麼特質幫助妳快速融入不同的文化和學習環境?」

荳芽回答:「自律的能力吧!或者說自制力。」她說,之前在台灣,住校有老師照顧生活起居,假日回家,有媽媽在,幾乎都有人照看著、約束著。

美國人把大學生視為成人,沒有人管你,所有的事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美國社會自由開放,誘惑也不少,比在台灣還需要有自制力及思辨的能力,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風土文化、生活觀念差異大,自律、思辨,不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處處影響著你的生活。

及早培養自我約束能力

自律是自我思辨、判斷、做出選擇、承擔決定的能力,是我認為台灣的孩子最需要及早培養的。

多年的職場經驗,我時常遇見有些專業能力沒有問題,卻事事等著別人交辦任務者,在職場上易帶給工作團隊困擾。這些看來被動的年輕人不是不努力,也不是刻意打混,但總是無法自己下判斷、做選擇,嚴重缺乏自信。

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團體紀律,不希望個體在群體中因為自己的特質而妨礙整體的秩序。

孩子需要上學,學習與人合作,融入群體,另一方面,所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思維成長,都需要個體投入時間探、體會,才能內化成為自己的信仰價值。

能夠自由自主才懂自律

我的孩子小時,有次家教老師跟我抱怨他們寫作業不專心,寫著寫著,便去追蝴蝶了,追了一陣子之後再回來繼續寫作業。

我不以為意,我認為孩子若壓抑著想出去看蝴蝶的心,只是因為老師盯著把作業寫完,表面寫作業,其實不時偷瞄外面的蝴蝶,這也不算專心,若是這樣,我可以接受她們出去追蝴蝶後,還能自我要求回來面對作業。

因為不同孩子的個性、人格特質,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反應。所以,我們才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個獨一無二,需要適度的脫離群體,才有機會看見;需要一些時間,才有機會看見過程的變化,與其要求孩子在我面前做出她預期的我喜歡的樣子,我更期待孩子花時間在她自己身上,探索、感受她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畢竟,孩子終究還是得去過屬於她自己的人生哪!

奧林文化總編輯、作家 謝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