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農業繁榮的時候,其他一切技藝也都興旺。--色諾芬
(一)全台首農(荷據時期最大的阿姆斯特丹農場)在龍潭
:西元1644年荷蘭人手繪「赤崁耕地圖」(現存荷蘭海牙博物館)顯示,蜈潭(龍潭舊名)地區為全台第一農場的所在地。荷據時期的十五座農場中,「阿姆斯特丹農場」(現今龍潭國小學區),是當時臺灣第一個農墾區。曾幾何時滄海桑田,隨著時代的變遷今不復存,令人惋惜。
(二)學區開天宮主祀的神農氏為社區信仰中心—見賢思齊、典範學習
傳說神農氏創造耕種器具,教授五穀(稻、黍、稷、麥、豆)種植,是農業始祖。學區內開天宮奉祀的主神即為神農氏,與早期龍潭地區居民務農有密切關係。神農氏見人民為疾病所苦而嘗百草,利用自然生態的資源,找到醫治病痛的方法;發明農具、教人民耕種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推進人類生活進化為農業世代。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我們帶領孩子認識社區信仰中心的神農氏,除了學習神農氏的探索、創新、解決問題的精神之外,更效法學習神農無私大愛的精神。
(三)學生競爭力的翻轉--農業+資訊 +多語 培養核心素養、提升競爭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生競爭力從聯考時代的考試力,逐漸轉化成九年一貫課程的能力指標,進而蛻變為十二年課綱的核心素養;讓學生的學習更為活潑,能力更為多元。本校位於永康工業區的邊陲,屬於永康較弱勢的學區,文化不利的學生占全校學生數的29%,學生的學習力低落一直是學校的隱憂。要厚植這些弱勢的學生的競爭力,我們思考將社區農業文化、學校生態資源與各學習領域結合,在e化課程中以寓教於樂的教學及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發、互動、共好之核心素養,增進學童未來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