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爵士鼓起源..
起初, 鼓手要用背帶去背起沙鼓(Snare drum) 或者將鼓放於櫈上面才能演奏. 直至1909年, 敲擊樂手William F.Ludwig Sr. (即Lugwig Drums 的創辦人) 發明了大鼓(Bass drum) 的腳踏 (pedal), 爵士套鼓的歷史才正式展開. 當然, 此時的套鼓依然是在非常原始階段 - 鼓手會將敲擊樂用到的木魚(woodblocks), 大鑼(gong), 三角鈴(triangle), 牛鈴(cowbell), 及很幼的支架放上鈸等等以組成.
1920年, 一件名為"low boy" 既發明出現, 它是一件約12"高的支架, 運作原理是當你把腳踏上支架的腳踏, 它便會拉動在上面的2塊鈸上下合在一起. 這便是現在於爵士鼓的Hi-Hat stand 起源. 亦由於此發明, 致令鼓手們開始發展 "4-way independence" (即同一時間做4種-2隻手+2隻腳唔同既動作) 的打鼓方法. 之後, "low boy" 慢慢由一班以爵士搖擺樂 (jazz swing) 鼓手如Chick Webb, Gene Kripa, Ray McKinley及Jo Jones等因他們想同時可以用手打到Hi-Hat Cymbals, 所以將"low boy"改良變成20" 高的支架.
亦於20年代, 新澳爾良(New Orleans) 一眾鼓手開始試驗一種叫"fly swatters" - 毛掃狀的鼓棍, 以做到snare drum 可以發出較延續性的聲音效果作為當時跳舞音樂之用. 而很快就發明出現在大家常見到的"wire brush".
在爵士套鼓的發展史上, 不得不提於1930年代冒起的一位爵士樂知名鼓手-Gene Krupa, 他於Benny Goodman Orchestra 樂團內所架起的爵士鼓, 成為後世爵士套鼓的一個標準: 24" 或26" 大鼓(bass drum), 14" 沙鼓(snare), 9" 小鼓(small tom)放在大鼓(bass drum)上面 及一個16" 桶鼓(floor tom).
1930-50年代, 當時美國紐約興起了小組爵士樂團, 而且發展出新種類的爵士樂 - "Be-bop" - 以極其複雜的音色(harmony)及旋律(melodies)去配合多部的重音(poly-metric accents)及超快演奏速度(very fast tempos). 這新種be-bop 爵士樂令一眾鼓手將注意點由之前常用的木魚, 牛鈴, 桶鼓等等轉移到ride cymbal 上. 而當時be-bop 套鼓亦演變成由18''大鼓(bass drum), 12''小鼓(mounted tom) 及14"桶鼓(large tom/ floor tom).
及至後期, 因應不同類型音樂發展及掘起, 鼓手們追求更多樣化的音質感以滿足音樂上的需求, 更多不同尺寸, 材質的鼓及套件不斷持續開發出來 - 成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爵士套鼓.
歡迎查詢:
Krell Chau
Mobile: 9129-1475
E-mail: zllerk@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