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Dec 04, 2017 2:45:44 AM
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主要有兩項:其一為「人是理性的」;其二為「人是自利的」,近年來,雖然有不少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相關研究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假設,但到目前為止,所提出的新理論只是部分限縮其應用,並未完全否定「人是理性與自利」這樣的假設。而在傳統經濟學的分析中,「供給」與「需求」的變化與分析可說是核心概念,因此,曾有一則古老的經濟學笑話曾經諷刺道:只要教懂一隻鸚鵡說「供給」和「需求」,牠也能成爲經濟學家。而「供給」與「需求」的分析一般是基於「人是理性與自利」的假設來探討一般社會大眾的行為,而不是極少數特殊個案的情形,另外,在探討時,我們也都會設定一個前提:「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即使部分題目沒有特別強調「其他條件不變」,也都是只針對題目所提供的因素來探討,我們自己不用再天馬行空設想其他狀況,例如:題目敘述提到「捷運票價調漲」,我們就針對這個因素來分析,不用自己再設想:「如果同時間公車票價也漲」或是「如果同時間汽油價格大漲」等等。「捷運票價調漲」會有什麼影響?首先當然因為「票價」調漲,就會使得搭捷運的「需求量」減少了,而因為捷運票價調漲而不搭捷運的人會換什麼方式通勤呢?改搭公車、自己開車或自己騎機車去上班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捷運票價調漲」會使得捷運的「需求量」減少,而使得公車的「需求」增加(因為公車價格尚未改變,因此不是需求量變動,而是需求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