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成功祕訣

Post date: Sep 24, 2011 9:24:09 AM

Reforming education

The great schools revolution

By The Economist

From The Economist

Published: September 23, 2011

愈來愈多政府都在推動教育改革,也開始向做得最好的國家取經。從各國教改的最佳範例裡,可以找出哪些成功祕訣?

從多倫多到弗羅茨瓦夫,從倫敦到羅馬,放完暑假的師生們正陸續開學。不過,隨著新學期開始,學校也成了一場創新理念交鋒的主角:在許多國家,教育改革已成為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之一,有心想要提高學生表現的教改支持者,現在紛紛向其他國家取經。

推動這股改革熱潮的因素之一,是各種評量學習表現的資料愈來愈多,例如「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從二○○○年開始,調查各國十五歲中學生在特定領域的素養。而麥肯錫公司也開始研究,全球哪些地方的教育制度,近年來進步最多。

另個因素,是大家的觀念有了改變。過去很多人把西方教育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政府經費不足、社會階級與文化差異影響了學生表現。如今,研究與事實都證明,這些「藉口」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那麼,教改的成功祕訣究竟何在?從各國最佳範例裡,可以歸納出四大重點:權力下放給學校;把焦點放在落後學生身上;學校型態多元化;師資水準要提高。

這幾個重點,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波蘭、德國薩克森邦這三個被麥肯錫評為進步最多的學區,都有成功的實踐。

例如,安大略省省長麥堅迪八年前上任以來,就鼓勵各學校自訂目標,然後派出專業團隊去協助學校落實。大量移民就讀的學校,可以申請特殊支援,還能自行決定,是否要為落後的學生延長教學日數。

目前為止,在這四大教改重點中,提供多元化的學校型態,例如美國的特許學校、英國的自主學校(Free Schools)等,帶來了最顯著的成果。從紐約、上海到丹麥,這些不受官方控制的民營學校,正在為教改品質加分。

但另方面,提升教師素質,永遠是所有教改不可缺的一環。芬蘭、南韓等國家堅持聘用頂尖學校的畢業生來當老師,而且付出高薪。英國教育部長戈夫也要求提高教師的學歷,並打算提供高額獎金,給願意來教科學、語言等師資不足學科的老師。

推動教育改革,結構上的改變──新型態的學校、新的測驗方式等──可以很快看見成效,但是,一流師資的養成,得花更多時間。也因此,培養好老師,應該列為教改重點的最優先。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