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磘溝舊名潭墘溝,全長4.7公里,主源頭來自於秀朗橋旁西南側的尖山(海拔92公尺),另外一支流稱為北支流,源為復興商工旁,再往南流,至雙叉港匯流稱瓦磘溝。 緩慢蜿蜒往西北至瓦磘溝抽水站前匯入二八張溝及廟仔尾溝,最後注入新店溪,此河系僅有三級河,流域面積約5平方公里,與台灣主要河川如新店溪達到九級河流不能等同相比。通常等級小的河川,其特性為流域面積小、流量小且水源不足,常會導致自淨能力欠缺,容易形成污染。
以河流沖積扇的特色而言,扇頂為地下水注入口,扇面是河流的游移面,上面礫砂遍佈,礫砂沉積物下為豐沛的地下水,直至扇端處地下水湧出稱為「湧泉帶」。而扇端湧泉帶的証據不少,例如加蚋就是以沼澤地之意,自古以來就以湧泉與淺井聞名,在赤河接近新店溪入口處之地為環南市場,以前就是沼澤,附近都是水位極淺的湧泉帶,所以當地利用此地優質的地下水來製作豆芽菜,在70年代之前尤為盛行。而永和在日治時期水源街41號尚有一個美麗的景點稱為「潭墘甘泉」,之後開闢成為深水井,除了可供潭墘外,甚至提供水源給板橋地區使用。其實這地區是扇面區,因地勢低漥的舊河道地形,並與地下水面交切,造成地下水面的湧出,泉水甘甜且源源不絕,之後因上游大量截流(瑠公圳、薛裡霧圳、公館自來水廠造成水位下降,只好改採深井因應供水,直至民國53年石門水庫完成,桃園、台北縣南區供水才改為石門水庫供應,潭墘深井的供水任務才告終。
瓦磘溝是介於於中永和交界或附近的一條小河,特別是下游河段為中和區與永和區的天然界河。瓦磘之名源自清代開墾時,此區域曾設有燒製磚瓦的窯而得名。瓦磘溝最主要功能為排水,由於新店溪在秀朗橋之前都屬於感潮河川,瓦窯溝中下游亦有感潮的現象,雖然河流不長,但以前受感潮海水及永豐圳灌溉排出之淡水,水位依然可以做為水道運輸使用,中下游段可通行小船,是中永和地區居民與貨品運輸的重要渠道,今日永和區智光商職附近的黃昏市場,即是古稱「雙叉港」的水岸碼頭。不但如此,當時瓦磘溝與新店溪生態豐富,有各種的水生植物、水鳥及豐富魚蝦,整條河流隨處可看香魚、草魚、日本鰻、鱸鰻,甚至八九十年前還有水獺築壩的口耳相傳;現今的瓦磘溝,因都市化快速、永豐圳廢除,再加上完備的陸運系統,早已無航運之利與需求。加上台灣的60至70年工業化,以及大量人口的民生需求,工業廢水、民生廢水、市場污水等皆排入瓦磘溝,造成瓦磘溝過度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