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約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後。
這天太陽剛好停在赤道正上方,使得南北半球晝夜均分,是反映季節變化與作物收成的重要節氣。
這是秋天的第四個節氣,氣候涼爽暑熱慢慢退去,降雨量也不再像之前充沛。不過隨著每場秋雨過後氣溫也會隨之下降,要記得添加衣物!
月半看田頭:
此時二期稻作好壞已可以看見。
秋分暝日對分:
從此開始晝間漸短,夜間漸長
「寒露」,約在國曆 10 月 7 、 8 、 9 日的時間 。
是秋季的倒數第二個節氣,即將進入更加寒涼的天氣,它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葉上的朝露會結成霜,天氣漸漸轉冷。
寒露後,氣溫降低,天氣乾燥也會越來越明顯,容易出現口渴、喉嚨乾、唇燥、皮膚乾澀等秋燥症狀。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九月風大,是放風箏的好季節。
九月颱,無人知:
因九月風大是正常現象,以致於有颱風來襲時,大家不容易察覺,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有颱風來襲常會有措手不及準備的狀況!
「立冬」,約在國曆 11 月7-8 日。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 就是代表著冬季的開始,秋季的農作物已經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台灣在這一天,還有「補冬」的習俗,也就是「進補」。古人認為,人們在人們一年來的辛苦勞作,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所以急需補充營養恢復元氣、抵禦寒冬。時至今日,現代人延續這項傳統,每到「立冬」前後,幾乎每個人都會吃上一碗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或是燒酒雞等來補充能量、暖和身體。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古人認為,如果立冬下雨,整個冬天雨水都會比較多;而如果立冬當日為晴天,接下來的冬天都會是晴天。
補冬補嘴空:
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冬至節、亞歲,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個節氣、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反。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之日 。
古代農耕時期,一年辛苦,期待秋收冬藏,穀物糧食積滿倉庫,人們在此時節休養進補恢復生息,準備過年的物品。民間習俗在冬至日吃湯圓,象徵圓滿、豐碩,並增添一年歲月。 冬至那一天夜最長,日最短,過此以後,又逐漸日長夜短了。從入冬以來,漁民根據年年所得的經驗,冬至前,烏魚鰾較大,是好的烏魚子材料,捕捉烏魚、製作的烏魚子,是沿海漁民的重要收入,所以天氣雖冷,卻是大家期盼的冬之喜訊。
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 :
冬至為古代之過年,故說吃過冬至湯圓即算添一歲。
冬至烏,過年酥 :
冬至若下雨,則占過年會放晴。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每年在1月5-7日之間,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時臺灣的平地與高山溫差極大,平原白天溫暖,早晚漸涼。
故蘇澳一帶之水域中會出現黑皮旗魚,白皮旗魚,四湖一帶水域也可捕獲旗魚。故基隆、淡水、澎湖等海域,均可捕獲嘉膜、赤宗等高級鯛類。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大冷人馬安:
冬至後,天氣應寒冷,人畜才不會災疫。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這時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由於驚蟄後,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古人為了防害蟲便有兩項含有衛生意義的習俗,一是聽到第一聲音春雷響時,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俗信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一是驚蟄日要取石灰灑在門限外,如此可以使蟲蟻整年不敢上門。
二月初二打(ㄉㄢˊ)雷,稻屋較(ㄎㄚ)重過秤鎚:
驚蟄日打雷,表示節氣無誤,風調雨順,稻穀豐收,。
未驚蟄打(音ㄉㄢˊ)雷,會四十九日烏 :
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四十九天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六個節氣,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也是唯一將物候、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清明田,穀雨豆」,清明時插秧要結束,穀雨時,豆類要播種結束。
有意思的是,此時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滋潤,恰好此時的雨水也較多,每年的第一場大雨一般就出現於此時,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的苗期生長有利。
在台灣,過去內山地方多半有出嫁女兒在穀雨這天及立夏返回娘家的習俗,一般會攜帶豬腳麵線返家。而海濱地方則會在農曆閏年回娘家。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已結束,極利於農作物中穀類作物的生長。
雨寒死虎母:
雖然已過清明,仍然常有低溫冷鋒過境,令人冷得發抖。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不及:
春茶在穀雨附近開始摘採,而且必須把時機,太晚則茶質不佳,一天到晚採茶、烘茶,此時茶農最為忙碌。
【立夏】,在古人來說代表的是,告別春季,夏季即將開始與到來。古人通常都喜歡把立夏,當成是溫度開始要明顯升高,酷暑即將到臨,並且雷雨增多,梅雨將要開始,農作物將要進入繁衍,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
立夏習俗
1.吃立夏蛋: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立夏這天起天氣漸漸炎熱,小孩的食慾容易減退,後被稱之為「疰夏」。後來女媧娘娘指點百姓,可以吃煮熟的雞鴨鵝蛋,可以解「疰夏」。因此後來的人才會在立夏吃蛋。
1.立夏要吃一些涼性與溫性水果為佳:如蘋果,檸檬,櫻桃,葡萄,立夏不宜吃過飽,要給胃多留下一些空間。蔬菜可以吃苦瓜,小黃瓜,也可以多喝綠豆湯,清草茶。
立夏,補老父:立夏日要為年老的父親進補,有些地方(如宜蘭礁溪)則只是象徵性煮甜麵條大家吃。
立夏北,無水通磨墨:立夏日刮北風,占乾旱。
立夏,稻仔做老父:中部地區一期稻作此時已含苞將吐穗。
立夏的雨水潺潺,米粟刈到無處置:立夏日下雨,占五穀豐收。
三月無清明,四月無立夏,新米舊米價:清明不在三月,立夏不在四月,當年所出的新米(一期稻米)一定與舊米同樣
【芒種】,是典型的夏季節氣,它預告大家天氣要開始「炎熱」了。「芒種」的意思是: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
「芒種」時節也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到了這個時節,梅雨季節就要結束了,而天氣也會越來越熱,氣候越來越乾燥,大部分不適合夏日栽種的農作物的存活率、生長率相對降低。天氣將從梅雨季節的陰雨綿綿,轉變為夏日型的午後雷陣雨了。
雖然某些農作物的存活率會因為炎熱的日曬而降低,但「荷花」卻是在此時節生長得欣欣向榮的植物喔!你可以在學校或是植物園裡看到嬌豔欲滴的荷花與翠綠的荷葉,這是芒種時節裡十分美麗的景象喔!
這個時節是各種夏日蔬菜、水果正式上市的時候,例如大家喜愛的西瓜、荔枝、芒果、鳳梨等都是當令水果。尤其是西瓜,常被大家視為夏天的代表性水果,不僅可以做成各種冰品,又可以清涼退火,喜歡吃西瓜的朋友們,可以趁現在好好大快朵頤一番喔!
立夏習俗
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是這個時節裡最重要的節日,依照傳統的習俗,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在門口插艾草、做香包,許多地方也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十分的熱鬧有趣,這也是中國民俗節日的一項特色喔!由於「芒種」前後氣候還不穩定,一定要等過了端午節才能放心的將禦寒的衣服、棉被收起來,以免因為天氣變化劇烈而受到風寒,所以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這句說法。
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 :在炎熱的「芒種」時節,如果有大雷雨降臨的話,就是作物豐收的好預兆喔!尤其在較炎熱的台灣南部,進入「芒種」時節,也就是農夫們準備開始收割的時候了!
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 :台灣南部的熱帶水果—芒果會在芒種時節前後採收上市,喜歡芒果美味的人千萬別錯過喔!
芒種蝶仔討無食 :到了芒種時節,大約就是陰曆的五月後,此時許多花種的花期已經過了,所以蝴蝶就沒有大量花粉可以採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