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如果沒有大氣層,天空還會是如此多彩嗎?
試想:在月球上無大氣,看著太陽,就像顆白球在黑暗之中。很明顯的在地球上沒有這樣的奇景。那就讓我們來談談「散射」吧!
在傳播中的光波,撞到為小分子時,被迫改變原本直徑的軌跡,即稱為「散射」。光波波長越長,就越不容易散射,代表穿透力強,而反之波長越短,就越容易散射,穿透力也越弱。由於紅光波長很長,不易散射,因此紅燈常被使用為警示顏色。藍光波長短容易因大氣改變路徑,散佈於整個大氣層,因此天空是藍色的。可以想像成,紅~黃光因為路徑改變不明顯,因此光為直線射入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所認知天空中的太陽;大氣充斥著散色的藍光,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藍天。
那麼紫色又如何?波長更短,如此以來,天空不應該是紫色的嗎?確實如此,但是人們的視覺系統對紫光不敏感,因此藍光造成的視覺效果會蓋過紫色。
-------------------------------------------------------------------------------------------------------------------------------------------------------
最近小編聽到一種說法:「蕨類只適合在陰暗潮濕的森林中生長」。但有一回,小編卻在路邊看到蕨類盆栽正曬著大太陽,這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的確,蕨類在自然界中,確實常常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但這並不意味著蕨類無法在陽光普照下發育。從苔蘚演化到蕨類,蕨類已經擁有了維管束系統,與角質防水層,能夠長成如筆筒樹般的高大植物,並不會如同苔蘚辦,受陽光的曝曬威脅生命。
蕨類的繁殖是靠孢子繁衍,孢子亦有公母之分,公孢子釋放精子至母孢子的卵中,然而這個過程需要"水"作為橋樑。並非蕨類害怕曝曬,而是曝曬造成的乾燥,將新生蕨類扼殺在搖籃中。因此,將以成長的蕨類移栽至大太陽底下,它還是能活得好好的喔!
種子植物則利用花粉管克服了這個繁殖難題,利用孢子管將精子送到卵子旁。雖然最終精子進入卵子時亦需要水作為介質,但這已大大的增加受精機率,種子植物能遍佈大陸便是克服了乾燥繁衍的困難。
蕨類必須在陰暗潮濕下生長是一種迷思,祝大家擁有雪亮的眼睛,看破世上偽科學。
順帶一提,沙漠中也有蕨類存在,當然繁衍十分困難。
-------------------------------------------------------------------------------------------------------------------------------------------------------
我們知道因為地球自轉產生科氏力,以致於南北半球的颶風會以相反的方向旋轉,那你是否有想過排水孔水流的旋渦旋轉方向會不會跟颶風一樣有南北半球之差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首先先從科氏力談起,科氏力是因地球自轉,而對地表附近的運動(如風、飛彈、海流等等)所造成的一種偏向力。不是額外作用的力量,是一種因地球自轉所造成的現象。
科氏力的大小,隨緯度而不同,在南北兩極最大,緯度愈低愈小,在赤道上為零,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在赤道並不會從欸有颶風或颱風形成。同時,這種偏向力在北半球行進方向右偏,也就是說若你站在北極往南發射飛彈對準同一經度之島嶼,飛彈看起來會右偏,因為島嶼的移動速度比北極快,所以島嶼會跑在飛彈的前方。在南半球是行進方向左偏。
至於排水孔漩渦會不會受科氏力的影響呢?答案是不會,因為地球自轉的速度並不快,科氏力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影響如此微小的漩渦,只能影響直徑好幾百公里的颶風,所以科氏力影響南北半球水流漩渦的說法只是個迷思而已。
資料來源:https://chenghm2008.pixnet.net/blog/post/22768109-科氏力是啥咪?(有動畫喔)LiveABC how it work知識大圖解第46期
-------------------------------------------------------------------------------------------------------------------------------------------------------
「夜裡睡覺的時候,感覺似乎被人壓著,讓我變得呼吸困難,我醒過來,可以清楚看到房間的狀況,想坐起來,身體卻完全不聽使唤。」這個情形俗稱為「鬼壓床」,時常被當成靈異現象,事實上可以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
日本福島大學的福田教授認為這是睡眠情境的一種。人們在睡覺的時候會經過兩種階段:當睡眠進入深層休息狀態時稱為「非REM睡眠」,約90分鐘後,雖然身體仍在休息狀態,腦部活動卻開始活躍起來,此時則進入「REM睡眠」階段或「快速動眼期」,兩種階段約每隔90分鐘交替發生。當發生睡眠方面的疾病,壓力很大或睡眠週期不規則時,這兩種睡眠階段的發生順序就會混亂,造成在一開始睡眠時,就進入快速動眼期,這時所經歷的鬼壓床,在醫學上稱為睡眠癱瘓症。
人們處在快速動眼期時,從周圍傳來的感覺資訊都會被阻隔,同時橋腦會分泌乙醯膽鹼,對大腦產生刺激,尤其是對視覺皮層產生強烈的刺激,這樣就會製造出憑空發生的視覺影像;另外在杏仁體的地方血流量會增加,杏仁體與恐懼的感情相關,所以會和腦部其他區域造成恐怖的影像,如同作惡夢一般。在快速動眼期,脊髓的運動神經會受到延腦的抑制,因此無法指揮身體肌肉收縮,造成動彈不得的感覺;呼吸變得困難則是因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產生了小小的競爭,交感神經活化能使呼吸加速,副交感神經則是使呼吸減緩;活化的大腦使得意識清晰,體驗者因此想幫身體不能動等現象找理由,而有了鬼壓床的說法。
福田教授同時指出兩個容易發生睡眠癱瘓症的情況:一個是超過一個小時的小睡,容易在晚上就寢時,立刻進入快速動眼期;另一種情況是仰躺入睡,睡覺時若是仰躺,肌肉的負擔較少,不容易感覺到睡姿改變造成的衝擊,往往會以這個睡姿進入快速動眼期。
-------------------------------------------------------------------------------------------------------------------------------------------------------
在 大多數情況下,當生物死亡時,它就會腐爛而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是當條件恰到好處時,可能就會形成化石。 至於形成化石的方式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石化作用」的作用方式有三:
(1.礦物質填充作用(礦化作用):當有機體的堅硬部份在腐壞之前即被泥或沙蓋住了,而這些泥沙阻止了微生物進入內部進行腐壞,然後水中的礦物質填充了這些硬組織的微孔,使其變得堅固形成了日後的化石。
(2.置換(交替)作用:和礦化作用不盡相同,置換作用是指有機物的組成物質在埋藏情況下被逐漸溶解,而同時與外來礦物質逐漸交換替代的過程,此作用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矽化木」 –––– 因樹木裡的有機木質被土壤中二氧化矽(SIO2)交替而成。
(3.升餾作用(Distillation),亦稱碳化作用(Carbonization):生物死後埋在土裡,因受熱的作用,生物體內的有機物:脂肪、蛋白、醣類、水分、氮等因揮發逐漸消失,最後只留下碳質或無機物被保留下來。
化石的形成其實是很複雜的,無法在有效的篇幅內做詳細的說明,而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幾期「深度科研」繼續有關化石形成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