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以下經驗:走出家門,發現有東西沒帶,馬上折回家拿;再次出門,卻發現原本有帶的東西這次反而忘在家裡了。
環境對人們的記性具有超乎尋常的影響力,人們的大腦會在變換環境時重新整理一遍。當環境改變時,人們會出於動物本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環境的轉換」上;先前記得的東西,很可能就這麼忘了。這不是記憶力變差,而是「換位效應」(location-updating effect)造成的結果。
美國聖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雷德凡斯基(Gabriel Radvansky)研究指出,當一個人在轉換環境時,大腦會自動認定「現在的事比較重要,以前的事可以先放一邊。」
他做了一個實驗,讓幾個大學生在電腦遊戲的虛擬場景中,完成指定任務,虛擬場景會自動轉換;再讓這群大學生在「現實」的房間做同樣的任務,只是場景轉換要自己走過大門,進入另一個房間。雷德凡斯基發現,「過門」的動作,會阻礙大腦的回憶能力;他認為,門就好比一種「事件邊界」,走過去,大腦會自動將記憶歸檔。
所以,當人們「走回」原來的房間,記憶會自動回來嗎?實驗到最後,教授要求學生經過更多道門,最後「回到」最初的房間。事實證明,他們的記憶並沒有回來,記最清楚的部分依舊是「當下」。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許多人出遠門,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返回家,無法一次統整好漏帶的東西;這項研究也同時發表在美國聖母大學的新聞網。
參考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11125/8831.htm#ixzz5qAG7eTz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5412111
-------------------------------------------------------------------------------------------------------------------------------------------------------
你是否曾因為鬧鐘未響,但自己體內卻在該起床的時間起床呢?
又或者白天總是昏昏欲睡,而到晚間時卻是十分有活力、絲毫不覺得疲倦呢?
研究人員發現以上種種情形皆是人不同作息方式—「時型」所造成的狀況,而時型會根據人的基因而有不同變化。
控制生物的「生理時鐘」系統稱作日變節律,調節我們體內約40%基因的活動,縝密地調控進食頻率、體溫及血壓。而校準體內時鐘的主時鐘中心位於大腦中樞系統下視丘前部(hypothalamus)、視覺神經交叉上方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
最初測量人體生理時鐘方法為測量昏暗光線下褪黑激素開始分泌的時間,需在昏暗環境下每小時採集大量血液或唾液樣本。而三位科學家分別發表之研究聲明現今有更加快速方便的方法,這種方式無須太多血液樣本,只需要少許樣本測量之中RNA變化量便能根據基因推算出人的時型。其中一位科學家—克雷默所使用的方法與褪黑激素方法的結果相近,落差約在半小時內。而如此精準的原因是研究人員只從血液中採集對於日變節律表現最強烈的細胞──單核球(monocyte)。
許多人因為生理時鐘與日常作息不同導致睡眠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睡眠障礙,而運用如此技術便能幫助醫生更容易了解病人的睡眠問題以對症下藥,讓睡眠不再成為問題。
資料參考: 2019 2月204期 科學人雜誌
-------------------------------------------------------------------------------------------------------------------------------------------------------
六月二十五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升空的SpaceX獵鷹重型火箭上載著台灣的福衛七號,萬眾矚目下成功進入太空。
福衛七號由六顆衛星組成,預計於太空中執行五年的科學任務計畫,主要工作是進行全球氣象預報、氣象變遷研究、及電離層動態監測。
6 顆衛星。大家容易認為福衛七號是一顆衛星,但其實福衛七號是由 6 顆外型與配備一模一樣的微衛星組成,它們依序脫離獵鷹重型火箭後,會先在離地 720 公里的暫駐軌道繞地運行,等地面中心檢查完所有衛星的健康狀態,原本擠在同軌道面的 6 胞胎衛星會開始一個一個分開,下降至離地 520~550 公里範圍的不同軌道,部署成先進氣象衛星星系,每日提供南緯、北緯各 24 度之間約 4,000 筆資料,大幅增加包括台灣在內的低緯度地區氣象資料。
至於這次讓福衛七號升空的獵鷹重型火箭是SpaceX研發和製造的一款可重複使用超重型運載火箭,這次任務連同福衛七號總共載了25顆衛星。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一開始就按照載人標準設計,並具有向月球或火星發射載人任務的潛力。另外也可以發射小行星採礦所需要的重型挖掘機具,而它的公司SpaceX是由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汽車創辦人之一)於2002年創辦,目標是降低太空運輸的成本,並進行火星殖民。
這次福衛七號將要接棒在太空服役已超過13年的福衛三號,酬載包括無線電掩星接收儀,及離子速度儀與無線電射頻信標儀,預計將來可蒐集4000筆以上資料,是當今最先進的觀測儀器,預計能讓天氣預報精準度提高10%。
-------------------------------------------------------------------------------------------------------------------------------------------------------
深度科研第四十期:暑假吃的肥滋滋,想藉由「生酮飲食」減肥?
「生酮飲食」可說是時下最熱門的飲食方式之一了!從報章雜誌中時常可見不少明星、網路紅人藉此飲食法瘦身成功;然而也有民眾因執行不當,不僅減重不成,反倒賠上健康。
「生酮」是什麼?
「生酮」指的就是產生酮體,當血液中缺少葡萄糖或胰島素時,會促使脂肪組織分解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釋放出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游離脂肪酸經由血液運送至肝臟;肝臟大量氧化(β-oxidation)脂肪酸,除了產生乙醯輔酶A(acetyl-CoA)也會產生酮體(ketone bodies)─包括乙醯乙酸酯(acetoacetate)、β-羥基丁(β-hydroxybutyrate)及丙酮(acetone)。
一般人長時間不進食或是刻意採取無醣飲食,導致身體缺少葡萄糖提供能量,而改以脂質來提供代謝所需的能量,也會引起酮體明顯升高。由肝臟產生的酮體經由血液運送到其他器官氧化產生能量,是一種替代能源。大多數的酮體則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長期如此可能會造成血液酸化稱為酮酸症(ketoacidosis)。此外,丙酮也會在呼吸時排出體外,呼出的氣體會有丙酮的味道。
生酮飲食臨床減重效果
目前已經有一些減重的臨床研究顯示,生酮飲食在短期間比低脂飲食有較好的減重效果。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減掉了較多的水份以及抑制食慾所導致。在長達一年的飲食介入研究後,雖然也顯示生酮飲食比起低脂飲食有較佳的減重效果,但也僅相差約 1~2 公斤。也就是在相同的能量攝取情況下,長期下來生酮飲食與低脂飲食對體重的影響差距並不大。此外,在停止實驗後追蹤後續兩年內受試者體重的變化,發現攝取兩種飲食的體重都會回升,且彼此間的差距已經不顯著。
不可不知的注意事項
上述這些生酮飲食的研究是在醫師及營養專家的監控下所進行,以確保能提供足夠的各種必需營養素。民眾自行執行生酮飲食減重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正確,建議應事先諮詢醫事人員,經過健康狀況評估後,再決定是否實行,並應定期追蹤血液酸鹼值、血脂、血壓、血糖等的變化。
是否能成功減重,其實「決心」是最大的關鍵,若能增加活動量減少熱量攝取,不論是生酮飲食或是低脂飲食,相信長期下來都是有減重效果的!!
資料來源:泛科學20180607/生酮飲食減重的生理機制為何?執行前該注意哪些風險?
-------------------------------------------------------------------------------------------------------------------------------------------------------
還記得幾年前在非洲肆虐的伊波拉病毒嗎?小編這次要帶大家來認識這個人人畏懼的病毒啦~~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它的命名原因與物種分類,在最開始爆發時地點位在薩伊(現名剛果)的伊波拉河附近,也就因此命名為伊波拉病毒了。伊波拉在顯微鏡下呈現絲狀外觀,因此屬於線狀(絲狀)病毒的一種。
接著,讓我們來認識伊波拉的亞型,伊波拉的標準亞型是「薩伊型」,另外也有邦地布優、蘇丹…等亞型。薩伊型的致死率平均約為78%,而在1977年爆發時甚至高達100%,而潛伏期大約介於2~21日。
伊波拉屬於出血熱病毒,依症狀而言初期無法明顯判斷,但在中晚期時病毒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間隙被擴大至紅血球可流出血管的大小,因而出現嚴重的休克以及器官衰竭現象。伊波拉也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毒,目前學者普遍認為果蝠是伊波拉的宿主,而媒介主要有羚羊、豚類、靈長類動物。
傳染途徑包括:血液、體液、受汙染環境等,但不會透過空氣、水散播病毒。另外,為了避免伊波拉病毒傳播,應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也不應直接觸碰患者遺體。目前的治療方法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盡量減小病毒入侵所造成的傷害;另外也可以注射NPC1L1阻礙劑,阻止病毒的增生機制。
至於臺灣有沒有可能遭到伊波拉病毒的打擊呢?其實至今為止臺灣是沒有任何伊波拉病毒案例的,而且憑著當年抵抗SARS的經驗,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在臺灣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
外聘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