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PAC有機物命名法是一種有系統命名有機化合物的方法,該命名法是由「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IUPAC)」制定,最近一次修訂是在1993年,而中文的系統命名法是中國化學會在英文IUPAC命名法的基礎上,再結合漢字的特點制定的。於1960年制定,在1980年根據1979年英文版進行了修定。最理想的情況是,每一種有清楚的結構式的有機化合物都可以用一個確定的名稱來描述該有機化合物。簡易具體規則:找出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依碳數命名其主鏈,前十個以天乾(甲、乙、丙...)代表碳數,碳數多於十個時,則以中文數位命名,如:十一烷。從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編號: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數位越小越好)。以數位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數位與中文數位之間以 - 隔開。如有多個取代基時,以取代基數位最小且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並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順序列出所有取代基。有兩個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時,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數位: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開,一起列於取代基前面。例如:俗名為正丙醇、異丙醇其IUPAC命名則為1-丙醇、2-丙醇,因為其羥基(-OH)分別接在第一個碳與第二個碳上,則依其特徵予以命名。
參考資料:https://www.itsfun.com.tw/IUPAC有機物命名法/wiki-4797107-2211086
-------------------------------------------------------------------------------------------------------------------------------------------------------
走在路上,常常看到很多人的頭髮顏色各式各樣,你知道如何是如何染頭髮嗎?
染髮是利用染髮劑將毛髮的色彩改變,從而達到美化或改變型象的效果,而頭髮漂染可分為暫時性、半永久性和永久性。染髮是從以前就有的習俗。南朝宋何長瑜曾寫《嘲府僚詩》諷詠陸展染髮:「陸展染鬚髮,欲以媚側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復出。」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云:「近來時世輕前輩,好染髭鬚事後生。」現代的染髮為法國出生的德裔化學家、萊雅的創辦人尤金·史威拉於1907年發明。
染髮劑有分為兩種,一種為化學染髮劑,其成分多含有苯類(如:對苯二胺)和氨水(英語:Ammonia,俗稱阿摩尼亞)、雙氧水和化學色素,用以取代頭髮中原色或是填進白髮中空洞的色素囊,以達到染色目的。苯是最簡單的芳烴,難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本身也可作為有機溶劑。而苯二胺在室溫是一種無色的固體,但通常因為氧化,普遍都含有一些黃色雜質。另一種為天然染髮劑,而染髮目的有為潮流時尚、表演,或者轉換形象或心情,也會改變外在年齡,絕大部分為掩蓋銀髪老態,但也有相反的為了表現老成或道行高深而將頭髪染白。
但久而久之顏色也是會退色,因此可以使用無硫酸鹽洗髮精、留存型紫外線吸收劑並避免氯、漂白水。
-------------------------------------------------------------------------------------------------------------------------------------------------------
許多人有過膝蓋疼痛的經歷,特別是隨著年齡老化,膝蓋磨損增加。但是,現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專家說,在人類演化過程中被認為已經消失的膝蓋中的一塊小骨頭似乎又回來了。而它可能是造成一些人膝蓋疼痛,甚至關節炎的原因。
這塊小骨頭的英文名字叫「fabella」,在醫學術語中,「fabella」被稱作豆骨。 它是一個骨質骨,也稱籽骨(sesamoid bone),長在膝蓋後面的肌腱中。籽骨是嵌入肌腱內的骨頭。籽骨可見於跨關節的肌腱處如手、膝、足。這意味著它生長在肌肉腱中,正像膝蓋骨或髕骨那樣。豆骨可能像籽骨那樣幫助減少肌腱中的摩擦、均衡肌肉力量。或是像膝蓋那樣,增加肌肉的機械力。或者,也可能根本沒有什麼作用。
在人類演化過程中,這塊小骨頭能夠起到膝蓋的作用,增加肌肉的力量。但隨著類人猿和人類祖先的演化,它似乎消了。不過專家說,現在它又回來了,而且還給一些人帶來了麻煩。患有骨性關節炎的人更可能有豆骨。
為什麼這一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消失的器官現在又回來了呢?一種理論解釋主要跟營養有關。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由於營養改善人類平均身材更高,體重增加。這意味著我們的脛骨更長,小腿肌肉更大更多。然而,這些變化會給膝蓋帶來更大的負擔。
因為了解豆骨捲土重來的原因可以幫助醫生們更好地治療膝蓋有問題的病人。它也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過去一個世紀人類演化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s://www.google.com/amp/s/www.storm.mg/amparticle/1229142
-------------------------------------------------------------------------------------------------------------------------------------------------------
相信你們一定曾在醫院或是注射疫苗時看過這個似乎''很危險''的圖示吧? 不用擔心,今天就來好好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囉 !
「生物性危害」(英文: Biohazard),又稱為「生物危害」, 指的是會「對人類及動物有危害的生物或生物性物質。」這些物質包含 「 動物、植物、微生物、病毒及含有病原體的組織切片、體液、固體廢棄物和呼出氣體等。」而具有生物性危害的物質,有一個國際通用的圖樣☣表示之,即圖片所示。
*生物性危害等級
目前生物性危害的等級大多以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CDC)所規範的四等級為主:
(日本細菌協會另訂為三個分級)
▲第一級:「適用於使用之生物不會使健康人致病、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及環境具最低潛在危險。」
.主要措施是接觸時戴上手套和注意面部防護,接觸後洗手以及清洗接觸過的桌面及器皿等。 例:大腸桿菌 、枯草桿菌、水痘等。
▲第二級:「用於中度潛在危險的病原。病原與人類疾病有關。」
.與等級一差別在(1)實驗室工作人員受過使用致病物質的特殊訓練並由適當的專家所指導。(2)工作進行中需管制門禁。
例:B型肝炎、C型肝炎、流行性感冒、萊姆病、沙門氏桿菌等病原體。
▲第三級:「可經''氣膠''傳播之本土或外來病原,會嚴重危害健康。」
(註:此處的''氣膠''指的是「生物性氣膠」包括懸浮在空氣中之生命體,如:細菌、黴菌,以及那些經由生命體釋放至空氣中的粒子或揮發性氣體,如孢子、花粉、生物毒素(toxins)等。
.工作人員必須接受處理致病性及致命生物的特別訓練,並由具經驗之專家監督管理,處理感染性物質的過程需在生物安全櫃中進行,或工作人員穿配保護性衣著與裝置且實驗室需經特殊設計。
例:炭疽熱、SARS、HIV、西尼羅河腦炎、結核菌、黃熱病等。
▲第四級:
「適用於可經由氣膠傳播或未知傳染危險之危險生物病原,會引起對生命之高度危機的疾病且尚未有發現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 例: 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拉薩熱等出血熱疾病的病毒。
※※※要處理第四級的生物性危害物質:實驗工作人員必須接受極度危險之感染性物質的特別訓練,需要有間合乎第四級標準的實驗室,這類實驗室要有極嚴格的門禁管制,且必定為負壓(<外界壓力,使內部氣體不致洩出)隔離,以避免破損時外漏。工作人員與待處理物品必需要做到隔離(如將物品放在負壓的手套箱內或是工作人員穿著完整且獨立供氣的隔離衣)。
而此外還有物理性、化學性危害等的危險分類標準,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介紹囉!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https://www.ilosh.gov.tw/…/%E7%94%9F%E7%89%A9%E5%8D%B1%E5%…/
-------------------------------------------------------------------------------------------------------------------------------------------------------
隨著社會進步,現代社會文明病的罹患率逐漸增加,這其中「過敏性疾病」的盛行率也慢慢攀升;近年來,許多人都明顯感覺到自己或是周遭的親友得到所謂「過敏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究竟什麼是過敏?人為什麼會過敏呢?可否預測會不會過敏呢?
●什麼是過敏?
過敏,即是過度敏感的簡稱,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是我們的防護罩,當它接收到許多原本無害物質(過敏原)的刺激,將其視為入侵者與其對抗產生的反應。而這個身體的防護罩一般稱之為 IgE (免疫球蛋白 E),也稱為「過敏抗體」。過敏常見的症狀或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的誘發機制:
當過敏原首次進入人體時,會激活體內的 B 細胞,並啟動了防禦動作,接著活化的 B 細胞會發育成為漿細胞,引發抗體 IgE 的大量製造 ,這些 E 型抗體會附著在肥大細胞上形成致敏表面。
當我們再次接觸過敏原時,過敏原會與肥大細胞上的 IgE 抗體結合,使肥大細胞受到激活,誘發它釋出組織胺等物質,進而引起的過敏反應,如氣喘、鼻炎
●可否預測會不會過敏呢?
過去的研究顯示,冬天出生的嬰孩,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較高。或許是因為冬天出生的嬰孩長時間待在室內、接觸家庭內過敏原及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風險。環境因子中的其他化學刺激物(裝潢或揮發氣體)、季節氣候變遷、細菌菌叢分布,也和支氣管氣喘有關聯。
目前美國研究機構利用大數據分析出生月份與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支氣管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的關聯,並加入其他過敏資料評估,如免疫球蛋白E(IgE,即過敏免疫球蛋白或過敏指數)及過敏原,來探討是否出生季節或月份也和過敏相關疾病有關。
●出生月份與過敏性疾病的關係:
分析過敏世代的資料發現,於秋季出生的孩童其體內免疫球蛋白E(IgE)會明顯的比其他季節出生的孩童高出許多。而秋季生產的母親其體內IgE的數量也相對高於其他季節生產的媽媽。於這一個群體也驗證秋季出生的孩童比春季出生的孩童更容易過敏。所以,秋天出生的寶寶到了6個月大,特異過敏原指標(CAP)就已經呈現明顯過敏的數據,過敏性IgE也是春天出生的1.8倍。
●出生季節與過敏間的關係雖然只是眾多原因之一,但對含糊不清的過敏疾病來源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未來也可幫助降低孩童過敏。
以下提供幾個預防過敏的方法
降低濕度,杜絕塵蟎
美食忌口,健康擁有
寵物朋友,上床不妥
室內植物,勤勞照顧
適度運動,增強自我
釋放壓力,來者不懼
參考網址:
https://kknews.cc/baby/68zxpjp.html
https://www.ihealth.com.tw/article/%E9%81%8E%E6%95%8F/
https://www.ntuh.gov.tw/…/%E9%81%8E%E6%95%8F%E8%88%87%E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