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午睡起床後看到留在外套上的口水大家第一個反應一定是立即找出衛生紙把他擦乾,但等等你可能不知道你正在將清潔劑白白的浪費掉了。一起了解更多吧❗
2018搞笑諾貝爾獎得主-Paula M. S. Romão以研究免費清潔劑-口水獲得了化學獎
一切的契機要從許多館內的文物保存員偏好用自己的口水來擦拭各種文物表面,例如脆弱的油畫、瓷器等都被保存員的口水染指,而他們的理由都是「口水清潔很好呀,還不會傷害文物表面。」為了找到這科學根據Paula展開了一系列研究。首先他們準備了幾種常用來清潔物品的化學品來跟口水做比較,例如:二甲苯或礦物油,在雕刻品、油彩和金箔上測試,沒想到這些常用的清潔品都比不上口水的威力,口水對測試中的物品全都有清潔效果,且不會傷害表面,但其他的清潔品都只有微弱的效果,有些甚至看不出差異
那為什麼口水能夠清潔髒污呢?原因是
1.水解酶能夠催化降解污漬,這種酶就是唾液中的「α-澱粉酶」。
2.水分的沖洗效果
除此之外,他們還拿口水擦拭充滿灰塵的物體表面,發現能去除大部分的灰塵。研究人員認為是口水裡面也很多的脂酶,能夠分解脂肪酸和磷脂,才能很輕鬆的把灰塵解體,這也代表灰塵其實是由脂肪酸和磷脂跟許多蛋白質互相交纏黏在一起而形成的。
在頒獎典禮內哈佛藝術博物館館長、策展人 Francesca Bewer,請人搬來了一張充滿灰塵的畫,在台上現場示範用口水擦拭,擦過的地方真的變得很乾淨。她還大力推薦這種清潔方式,因為口水「隨手可得、不用花錢,還很環保」。
但最後Paula M. S. Romão也說「我知道這可能有點不恰當,不過人類的口水的確是個有效的清潔劑,尤其是用在畫作、雕像表面或鍍金的木頭表面,但~千萬別用在你家的廚房流理台上 😄😄」
改寫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8007
泛科學–免錢又環保、用過都說好的去污神器:口水!?──2018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
飛蚊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症狀,它是指眼前有黑點飄動,根據病患的描述,這些黑點的形狀千奇百怪,有些如黑絲、有些如魚鈎、也可能是圓圈或者是雲朵,不管如何形容,都統稱為「飛蚊症」。這種症狀是表示我們看到了自己眼睛裡面的東西。
1.飛蚊症會有什麼症狀?
其實飛蚊症不是病,而是眼睛玻璃體退化的自然生理反應。當年齡漸長、近視、眼睛開過刀或長期間盯電腦、手機螢幕用眼過度,會提早發生。此外,還有可能是伴隨視網膜剝離、視網膜撕裂,或是因為視網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引起的出血所導致。
眼睛的玻璃體就像透明膠狀,退化後逐漸稀釋成水狀,玻璃體變混濁,有時會凝結成微小的粒狀或塊狀,光線投射後造成影子,就會看到小黑點在眼前晃來晃去。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這種「有黑點跑來跑去」的症狀,就需要花時間去找出原因,通常醫生就會做散瞳檢查,詳細看看眼底的情況,才能知道原因。
事實上,門診有飛蚊症的病人,統計起來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3種:
1.生理性(佔20%):多在四十歲以下且眼前看到數點,確實只是眼睛生理性自然形成的雜質。
2.退化性(佔75%):多在四十歲以上,眼前只有一點,是因玻璃體退化後與視網膜分開所形成的玻璃體漂浮物被視網膜看見。
3.病理性(佔5%):這時病患感覺飛蚊症有數十點至上百點,這是代表有病的飛蚊症,醫生主要就是要找出這類飛蚊症,因為這類飛蚊症對視力的威脅最大。
2.飛蚊症該怎麼治療?
建議定期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確定沒有視網膜破洞或血管病變等問題。單純飛蚊症不需要特別治療,有時會隨著時間症狀會減緩或消失。如果在閱讀或工作時發現「飛蚊」,眼睛先避開太亮的背景,將眼球上下左右移動,暫時移開飛蚊。
但若是眼前小黑點的數量突然增加,就有可能伴隨視網膜剝離,建議找眼科醫生檢查確認。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
觸媒的角色就是能讓反應進行得快一點,而「光觸媒」顧名思義就是需要有陽光或紫外光照射才能產生作用的觸媒。
光觸媒反應:
光觸媒在陽光或紫外光的照射下,會激發出自由電子,並產生電洞,部分電子與電洞則移至材料表面再進行氧化還原作用,此反應會將物體表面的汙染物質(細菌、臭味、水中的汙染物質等)分解掉。汙染物被光觸媒分解以後,自然就失去原本的特性,而達到除菌、除臭、淨水等效果。
目前大部分光觸媒材料都是二氧化鈦(TiO2),因為二氧化鈦光觸媒的分解有機物與超親水性的性質,所以具有殺菌、去污、除霧、脫臭、淨水、抗癌等六大功用。由於多方面的應用,在日本稱光觸媒為「夢幻材料」。
二氧化鈦光觸媒可說是具有相當發展潛力的綠色環保材料。
因此二氧化鈦光催化效率的提升及奈米科技的發展,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在不久的將來,奈米光觸媒科技必將有效地改善我們的居家環境,以提高生活品質。
-------------------------------------------------------------------------------------------------------------------------------------------------------
蘭花的花是為繁衍後代所演化出各種花形變化,在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理論,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認為所有生物為適應環境生存和繁衍後代演化出和各種功能器官和形體,而蘭科植物授粉主要蟲媒,所以蘭科的花卉發展出各整獨特的花形、花色及氣味,主要目的在對昆蟲進行誘惑、製造陷阱……等手段,逼使昆蟲為其授粉,達到繁衍後代目的。
1862年達爾文發表《蘭花的授粉》(Fertilisation of Orchids)為《物種起源》進行佐証,其中最有名是大慧星風蘭事件,達爾文當時預測「大慧星風蘭有巨大的蟲媒蛾類」,但當時並沒有人見過,那時候的科學家甚至認為這種蛾類不存在。
大彗星風蘭花朵的後方,唇瓣向後延伸出一個細長的花距,而這花距竟超過三十公分長。前所未見的花部構造著實困擾著達爾文,他不斷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特殊的花形?是什麼樣的力量造就了這一切?
觀察發現,在花距的上端幾乎沒有花蜜,所有花蜜都集中在花距的最末端,這似乎代表如果有生物想要獲得這裡頭的花蜜,勢必要有一個非常長的口器才能接觸得到因此,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寫下:「在馬達加斯加的島嶼上,一定有一種能夠傳粉的昆蟲。可能是某種巨大的蛾類,牠的口器可以伸長超過三十公分,而這種蛾類在吸蜜的過程中,能夠協助花粉傳遞,替大彗星風蘭完成傳粉的動作。」這番爭議性的言論,在當時的學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很多人都想著,怎麼可能會有口器長達三十公分的巨蛾存在?
直到1903年,有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一種天蛾(Xanthopan morgani praedicta)。將天蛾的口器展開的那一瞬間,顯示在量尺上的刻度數字讓人不可置信,這隻天蛾的口器長達30公分!四十年前的預言,在這一刻終於得到了證實。在科學家長期的野外監測下,到了1992年才首次記錄到這種天蛾拜訪大彗星風蘭協助傳粉的現象。這才完整證明達爾文的預測是正確的。
參考資料: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0431
-------------------------------------------------------------------------------------------------------------------------------------------------------
ASMR代表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也稱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是一種對於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其他知覺,顱內、頭皮、後背以及四肢等周邊部位受到刺激而產生愉悅反應的感知現象。。
名稱來源是因為2008年雅虎上成立的的「感覺論者社團」在線討論組,以及2010年由安德魯•麥克繆里斯創立的「莫名之感」博客,旨在為社群提供討論平台,通過分享觀點和個人經歷來了解更多關於感知的理解。在這些早期的討論組中,對ASMR的稱呼包括注意力誘發頭部高潮、注意力誘發愉悅感、注意力誘發敏銳愉悅感。
其他試圖描述這種感知現象的名稱有「耳音」、「耳搔」、「顱內高潮」、「大腦按摩」和「大腦高潮」等。
目前人們對於ASMR的瞭解還不是很多,並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它只是一種反常的感官體驗,另有很多人則更認真地看待它,也開始探究如何利用它來緩解抑鬱、壓力和慢性疼痛。
據英國學者在2015年3月進行的一項研究,以下各種視聽體驗都可以觸發人的ASMR體驗。
◇ 聆聽輕柔的低語或耳語;
◇ 聆聽安靜、清爽的重複聲響,如翻書頁或切西紅柿;
◇ 觀看某人認真地做一個平常的事,如折疊毛巾;
◇ 獲得溫柔的個人關注。
雖然ASMR目前是一種很流行的感性經驗,但這種現象的確切性質還是未知數。儘管科學界才剛剛開始追蹤這一現象,但著力打造觸發ASMR體驗的視頻、設計的社群已初露端倪。
參考資料
https://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php?term=ASMR
https://en.wikipedia.org/…/Autonomous_sensory_meridian_r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