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活動說明
上下學期班務調整報告
家庭教育聯繫事項。
協助班級推展教育計畫及提供改進建議事項。
其他有關教育協助事項。
首先感謝各位家長,您們的協助永遠是孩子們最大的支持。
開學期間我們完成了各項身分調查與部分學業內容,由衷感謝家長們的協助與幫忙,期望最後一學期能與各位共同合作,持續為孩子們一同貢獻心力。
特別感謝:
本班家長代表:張簡O鎮
教育聯繫:
LINE社群聯繫,近期流感相關注意事項、班級例行性任務、掃地區域等.......。
班級規範:
詳如班級網頁,學生中心、適性發展,注重人身安全與心理安全,強調PBL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期許學生能「以好奇代替恐懼,面對未知與挑戰」作為學習核心態度,朝未知挑戰。
學期規劃:相關期程如班級網站首頁
學期課業說明:各單元內容及注意事項
想跟家長們說:
1.「運動最難的往往不是過程,而是開始的第一步。」,讀書也是,不需要過多的情緒,做就對了。
2. 投資會看本益比及投報率,如果在意成績要關心學習內容與聯絡簿。
3. 未來很難說,但會考大家都一樣,目標其實是明確的。
4. 網路內容及影片的吸收。
想問家長們:
1.日記要每日還是每週書寫
2.有無其他事項討論
總結與分享
Q .
A .
Q 學生在家使用手機、平板看起來好像只作娛樂用途,不知道孩子使用狀況及對載具的使用觀念是否正確,有點擔憂。
A 會後列點整理如下:
首先,非常推薦教育推廣相關的親子講座!
通常教育單位會不定期舉辦相關講座及研習,本校也有針對親子溝通及資訊教育部分邀請各界講師來舉辦研習,除了大量的案例外,也會探討使用時間、使用觀念及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及規範。我所參加研習後得到多數的溝通關鍵要素如下
開放式問答及營造願意說的環境(通用於所有情境):
事出必有因,若第一時間是責備而非關懷、想急切的終止孩子行為,可能會失去溝通的機會,在生氣前我會先詢問「在玩 / 看什麼呢?」,這年代的孩子吸收了非常多的東西,可以同理他這東西確實很有趣,但在這之前是否有應該要做的事情?孩子雖然各方面表現不一定都很優秀,但多數狀況下其實都很聰明,可以先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再針對他所做的行為進行討論並與其約定會更有效果,也能避免衝突,如果他今天是在看有趣的科學新知或詢問作業呢?責備雖能立即中斷該行為,卻無法抹滅「想使用的動機」,就會在被罵後生氣、偷玩、偷用甚至責怪家人。曾經有場研習講師說到:「請各位回想看看自己小時候那個最喜歡的活動被中斷的感覺,那種不被同理的感覺,應該不好受的對吧?」,因此充分的理解絕對是敞開溝通的第一步,若有空甚至可以聊聊遊戲類型、影片內容或與朋友的互動狀態,慢慢引導及體會,是改變的必要過程唷,後續討論上也會相對簡單很多!
對時間的認知不足,推薦載具內建的數位健康小幫手!
在每個載具內通常都會有數位健康相關功能,打開數位健康功能後,可以邀請孩子一起看看自己一天中的24小時,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使用載具呢?這些流失的時間對你來說有幫助嗎?藉此來整理載具使用頻率,例如常用、不常用、必要性及非必要性資訊或程式的統整,進而來設定程式計時器或 Wifi 家庭監控功能的相關限制。
Q:Scratch或運算思維的教材教學上,學校有資源來做三四五六年級的銜接嗎?
A:運算思維是國家推動的重要課題,台灣經濟也重度依賴上中下游資訊技術人才培育,本校資訊領域每年有相關課程規畫,包含基礎文書與網路運用、平面設計、科技化,詳情可見本校課程計畫,但由於國小資訊課程起初較著重於資訊設備軟硬體使用介紹,對電腦操作需有一定的熟悉後才會帶入程式設計部分,故內容深度可能不會太深,當然如果到國中後續可能會從Scratch銜接至Python,做更深入的教學,如家長或小孩有需要可參加校內或校外社團(如科丁),自學部分則有均一教育平台內容可供基礎介紹與參考,下方也分享幾個導師個人推薦的資訊來源,如後續有相關教學或程式簡單Debug處理也可請我這邊協助。
Q:網路上資訊過於快速取得,怕學生會遺失思辨過程,老師這邊有無方法能提供家長們參考?以避免孩子思維單一化,或過度省略思考過程。
A:國小進行教學,個人傾向不給答案,以學生自行思考與解構問題本身,例如數學題幹拆解、論語字義拆解;如果是家中,可由家長引導與協助,辨別網路「速食」的內容與需求,「速食」本身沒有對錯,關鍵還是在於內容,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我們甚至能以壞的資訊作為借鏡,好的資訊就能作為參考。舉例國中化學,這類需大量設備或素材的科學議題,速食的供應就能快速架好腦中實驗室,利用個人過往生活經驗或簡易實驗來學習,獲得答案後,學生如何看待「答案」本身也很重要,究竟是沒有思考的抄襲?還是理解後的恍然大悟?這其實很依賴老師與家長本身對孩子學習的「觀察」。
另外,班網建置的推薦媒體欄位,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富知識性與思辨性的媒體,引導孩子認識良好且有益的媒體,並能朝不同方向做思辨,好的媒體會提供事實,不一定有太多個人或財團偷渡的想法,他們影片中可能常用提問來取代答案;我們生活裡的一切判斷,都來自於「經驗」,相信常常閱讀多種媒體,也能讓孩子理解各種媒體的不同面向,有對世界廣泛的認識與好的經驗,才能建構起自我歸納與總結,當然本班後續也有規劃做媒體素養的活動與思辨,很期待同學們的想法,希望後續也能與家長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