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個人或團體主觀意見一定是影響媒體內容呈現的重要因素,故在此推薦之影音內容,僅為導師個人認為具有正面意涵、有參考價值之媒體,並非100%完全正確,部分政治及宗教言論依《教育基本法》第6條,教育場合應中立。不在教學範圍。
觀看時,也請務必清楚上述內容,再以較客觀角度吸收媒體內容,並對內容進行查證或持保留態度。
身為Z世代,當我回憶國中時期,約莫2012年左右,那是個人行動裝置起飛的年代,觸控手機百家爭鳴,當時的我與朋友們好奇並研究著每支觸控手機的規格,討論各式新興社交軟體已成回憶,課餘同學們的閒暇時光,也從國小的Yahoo即時通、無名小站等,漸漸轉換為Line、Facebook、Instegram等通訊社交軟體,身為社群軟體使用先驅者,我們攜著「終於不用再怕簡訊費爆掉了!」的心態,享受著網路世界給我們的便利,也從這時的智慧型手機開始,網路逐漸為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甚至被部分人調侃為「現代人權」之一,在一個收訊不佳的地方,就像是被剝奪了一條通往世界的捷徑,更隨著數位資源擴大,我們能觸及到的世界似乎更多,但隨著商業利益的發展,我們卻也在資訊的吸收上,慢慢侷限了自我。
『我們有了網路,就能認識全世界......嗎?』,在各家社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的競爭下,廣告商成了他們最大的客戶,加上數位資訊量不斷倍增,社群網路服務平台紛紛創造出的自己的演算法,來幫助人們篩選想看的資料,更幫助廣告商花錢買下對的廣告位置,在資本控制及大眾的選擇下,我們看到的資訊不斷被自身的喜好限縮,喜歡看娛樂的就會被推薦娛樂的內容、喜歡看科普的就會被推薦科普的內容,這些內容日復一日的影響並衝擊著我們的思考,如果無法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在網路上探索,最後勢必會讓演算法限制自身資訊的吸收廣度與深度。
演算法是把雙面刃,瀏覽時若有意識的去選擇具正面價值、知識性的內容觀看,後續所被推廣到的內容,就會逐漸導向正向的觀念,網路資源很多,一支手機一個門號,隨時考驗著人們對媒體的選擇,就像餐廳點餐一樣,該選擇健康的原型食物,還是甜膩、油炸、重口味的快樂呢?由你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