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B62級系友林錚顗先生為紀念父親林貞楷先生致力社會公益、培育學人,特捐款成立「貞楷史學講座」,邀請國內外傑出史學家蒞臨本系講學,促進學術交流。本講座由前系主任楊肅献教授推動,於李文良教授系主任任內成立,為本系第一個永續性史學講座。第三屆(2025)「貞楷史學講座」邀請呂妙芬教授為主講人,於10月27日發表專題演講,並在30日舉辦座談會。
【演講紀要】
演講的主題為「中國近世儒學的生死論述」,主持人為本系陳弱水教授。本講旨在回應西方傳教士明恩溥關於儒家為「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的論斷,以學術思想史為視角,揭示儒家士人對生死議題的積極參與,以及宋儒與明末清初儒者之間觀點的流變與對話。首先,宋代儒學對生死的理解主要立足於氣化生死觀,主張「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朱熹等宋儒以氣之聚散描述個體生命的生滅,認為當人死後,形氣散回公共之氣,個體性也隨之消散。因此,他們採納自然鬼神論,持「不深論」的態度,強調「死後散盡是常道」。朱熹甚至主張「聖愚一致」,認為聖賢與凡人死後都將散盡,個體性不存。然而這套理論在解釋祭祀時遇到難題:若祖考之氣亦是公共之氣,如何解釋祭祀某位特定祖先時,祖先神明具有可區辨的個體性?此難題為後世學者的論辯埋下了伏筆。
明末清初,天主教傳教士將不朽個體靈魂觀傳入,主張靈魂乃天主所造、純神非氣、永恆不朽,透過比附儒學性善論引介,以此反駁儒學常見以氣論生死和鬼神的觀點。受此刺激和對宋儒生死觀的不滿,明清儒者開始高度重視並積極談論生死議題,相信人生前的道德修養會影響死後的情狀。他們反駁宋儒的主張,主張「怕死」才是學道的動力;反對以形氣論生死;並強調「神可離形而獨存」,認為「舜跖必不同歸於盡」,駁斥聖愚死後散盡的說法。
儘管儒者們在論述發展出「原始反終、生生變化」(強調變化)和「盡性至命、超越生死」(強調超越變化)兩種論述形態,以指示超越生死的修養之道,但他們始終承襲宋儒闢佛的立場,批判佛教「了生死」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並不以追求個體長生不死或個體性永存為目標。相對而言,儒學道德修養的終極意義,在於群體眾生的公利,其工夫論追求的境界是「盡性聞道,與道合一」。總而言之,明清儒者對於生死議題並不沉默,在天主教和理學內外對話的過程中,發展出豐富的生死論述,既展現了儒學內部的多元聲音,也體現儒學與不同思想的交流與融攝,最終確認了儒學道德修養超越現世的積極意義。
【座談會紀要】
座談會主題為「明清思想史研究心得分享」,由本系衣若蘭教授主持,並邀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賀廣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藝曦、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鍋島亞朱華等三位教授與談。呂妙芬教授自述其研究主要圍繞明清時期儒學的思想與實踐,早期的研究關注陽明學士人社群的講會活動,並將社群講會與士人獨自修身的「悟」的經驗進行對比;而後關注《孝經》在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的定位與實踐;亦將研究視角擴展至宗教對話語境下的明清之際儒學,關注成聖、家庭倫常、道脈與血脈的雙重認同,並提出以宗教對話來觀察明末清初儒學既延續又斷裂的情形。近期,老師則在多元視域中探討明清理學,將其與地方、家庭、婦女、宗教等議題結合,並分析了《西銘》的詮釋史。整體而言,呂妙芬教授的研究視角經歷多次轉移與創新,但始終跟隨自己內心的感動前行;她亦指出大量文獻的重刊,將是今日研究明清學術思想史的利基。
三位與談人也提出各自的研究心得。賀廣如教授以「思想史中的經學」為題,探討經學在中國思想史中的角色,指出中國思想史的演變常以重新詮釋經典的方式來闡明思想內涵;但各部經書的個別經學史,主軸通常是經書本身的問題,與思想史所關注的重點常有極大差異。然而,在「五經」之中,《易》因其卦爻辭與〈繫辭傳〉濃厚的義理成分,始終是思想史關注的焦點,尤其在宋明時期,與理學思潮關係密切。賀教授特別強調,宋明《易》學史與宋明思想史有高度重疊性,學者在解讀《易經》時會流露出不同學派的特色,例如陽明後學的著作中就有不少人獨鍾《易經》,並充滿了濃厚的心學色彩。
張藝曦教授之講題「陽明學研究與小讀書人的群體動向」,聚焦於陽明學研究的主角與群體動向,提出不應只以大儒為中心,而應看「小讀書人」在學說傳播中的作用。前者固然在書院講學的過程中創新學說,但後者在鄉會、家會、族會的二次傳講,更帶來思想的簡化與草根化。明代最為盛行的陽明學,即可視為學術(大儒的思想)與運動(小讀書人的實踐)兩條軸線的合作;雖然鄉里講會在萬曆朝中衰,但小讀書人轉向了制藝文社,促使陽明學與制藝的綰合。張藝曦教授強調,思想乃是社會文化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扮演改轍的力量;思想史研究也應與其他領域(如制藝、文學)交涉,並試圖以新的視角重審,以達推陳出新之效。
鍋島亞朱華教授的「明代心學在日本」分享,則探討明代心學(陽明學)如何傳入及影響日本,思考陽明學在另外一塊土地上的再盛開。儒學自鎌倉時代傳入日本後,影響力逐漸增強;至江戶初期,由於浙江省(王守仁的故鄉和陽明學流行區)大量書籍的進口,為陽明學在日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間接孕育了接納「三教合一」的土壤。鍋島教授也追溯了日本陽明學的系譜,並以被譽為日本陽明學之祖的中江藤樹,以及幕末維新陽明五子中的吉村秋陽、林良齋、東澤瀉等學者及其學說特色為引,指出明末學說(如《四書知新日錄》)對江戶儒學產生重要影響。
三位與談人在分享過程中,也提及最初自身開始相關研究與歷史系課堂所學的淵源,可見研究學思上的啟蒙與發展。座談會後半開放問答,在和與會者的意見交流中,教授們進一步討論到思想研究中哲學面向的切入,研究小讀書人等在個案上如何與時代整體學思互動而不流於特殊化,以及更擴大與世界其他地區思想史可能的比較探討等等。座談會最後,由衣若蘭教授總結,提出今日討論與系上其他學者專長後續延伸對話可能之期待,並宣布今年度的「貞楷史學講座」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