堉璘創新教育白皮書總成果

四個提升台灣創新教育的解方:國家級政策、線上整合平台、友善辦學空間、創新師資體制化

前言

2020年全球因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經濟受創,教育及社交活動大幅縮減,在去年沒有被疫情影響太多的台灣,因今年五月疫情無預警爆發,正面臨到史上第一次的全國停課,如何讓學生「停課不停學」,一夕之間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

當疫情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教育及學習也無法置身事外,學習的「場域」、「型態」、「時間」重新被解構再組合,如上課時間彈性的線上學習平台、掌握個人學習進度的學習歷程網站、不再僅參考分數的多元評量方式…等,都讓教育朝向更「個人化」、「自主化」的方向發展,整體來說,教育創新在疫情影響下,不再只是空談。

而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也將首度披露「堉璘創新教育白皮書」內容,提出幫助台灣創新教育發展的四大方向,並透過基金會編輯團隊整理現行法規與案例資源,幫助讀者了解現行解方有哪些,又有哪些配套措施尚未完善。

研究背景

2020年初,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委託師範大學教育系林子斌教授及其團隊,協助研究台灣創新教育發展現況,提出目前臺灣創新教育中所缺乏的能量與可行的解方,形成《2020堉璘創新教育白皮書》。有關於臺灣創新教育之現況了解,可參考《2020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系列報導。歷經一年的田野調查與多場的焦點團體座談會,師大團隊根據政策制定、資源整合、空間提供、師資培育,提出四點未來機會與策略方向上的建議。

一、政策制定:國家應制定國家層級有延續性的創新教育政策

現行政策上會有各縣市多頭馬車、標準不一的情況,公部門結構性問題也導致實驗教育機構與團體堆動上的限制與障礙,應透過國家層級架構,並讓政策更具包容性的方式,因應有需求的機構團體都能被照顧到。

補充與發現

針對白皮書提及較為創新以及OECD排名較優的國家,各國在組織與教育創新面向,可以看到,在組織上教師合作與評鑑皆為各國近幾年主要著重的面向,在教育實踐上各國皆開始要求學生的學習必須與生活經驗和真實世界有更深刻、直接的連結。(如上圖)

而上述三國,在創新教育政策上也有各自著重的重點,如新加坡對於家長是否參與學校活動上尤其重視,學校會在設計活動時將家長參與的部分一併思考進活動規劃內。加拿大則針對教師彼此的支持、合作有較多著墨,強調教師的教學觀摩、討論意見的文化以及共同合作開發教材、課程。荷蘭則著重在學生的閱讀素養上強調課外閱讀、閱讀課更強調學生對於文本推論、解讀的能力。

資料來源:Measuring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2019、《2020堉璘創新教育白皮書

二、資源整合:整合線上教育資源,建立資源共享、開放之線上平臺

建立線上教育資源共享與開放的平台,資訊媒合交流、課程教材公開讓學生與教師皆可透過線上平台有更多聯繫與互動,提升更多學生學習機會。

補充與發現

由於COVID-19的影響,線上學習平台的使用人數及使用率大幅成長,無論是均一教育平台、PaGamO、磨課師…等,可以看到線上學習平台選擇越來越多元、各有特色。但提供教師「教育資源共享」的平台則較為少見,有的如:均一、學習吧、臺北酷課雲、教育雲。(如下圖)

實際瀏覽後,發現平台的操作功能已完成,但整體來說,分享自身教學經驗的教師並不多,倘若能夠提升教師使用意願、教導教師使用平台工具、鼓勵分享自身教學等,教師將是推動線上數位平台的「關鍵使用者」。

三、空間提供:提供創新教育機構經費資源與教學場地與空間設備

建議公部門與私部門提供獎勵性或競爭性經費,挹注創新教育機構或團體發展,以及目前雖然有許多政策法令皆支持提供餘裕空間給有需求的機構使用,但實驗教育機構團體在取得上有諸多限制因此在教學場地空間上仍然相當不易。

補充與發現

事實上在下列七個各直轄市、縣(市)<<國民中小學空餘教室活化相關法令>>中可以看到,新北市以及實驗教育分布較多的宜蘭縣、新竹市,在實施要點中畫分使用範圍時,辦理範圍並沒有將實驗教育機構列入其中。(如下圖)

從報告中發現,在進行訪談時實驗教育機構提及,地方政府在政策上釋放了許多閒置空間供辦學者租用,但高額的租金使得就算有空間可以利用,機構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承租。 除此之外,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也提及,即便在法令上被保障了,釋出場地的校方及校方家長,不見得都很認同與實驗教育共用校園空間,例如:申請校家長會擔心校園出入口並非只有該校學生,進而影響了自身孩童安全的問題。因此,如果無法得到「申請校端」友善的回應,也會讓實驗教育機構在教學場地使用上產生困難。

四、師資培育:強化與師資培育大學合作,共同培育創新教育師資與課程

現行較無針對創新教育規劃較為系統性的課程,建議教育部創立創新教育師資培育機構或由現行大學師培中創立相關學程,推動創新教育的發展並保證課程與教學品質,同時也保障創新教育教師的工作權。

補充與發現

民國103年實驗教育三法公布施行之後,實驗教育在104至108學年度五年之間,總校數從11所增長至90所,成長超過8倍,面對急迫的師資問題,國內幾所大學也陸續著手展開培育實驗教育師資,如國立政治大學鄭同僚教授受教育部委託,自107年起推動「臺灣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嘗試創造提供適合台灣發展的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機制,又或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IB國際教師學分學程」,培育符合國際教育理念、能以英語授課的優質師資。(如下圖)

面對整體教育意識的轉變與改革,能否有更多的大學投入及更多元的「師資養成」計畫,將是創新教育的下一個五年、108新課綱能否推動順利的重要關鍵,高等教育也可從上述案例中進一步探討,規劃開展師培相關研習及合作方式,以滿足培育未來人才的新時代需求。

如欲觀看《2020堉璘創新教育大調查暨白皮書》完整版報告請來信 innovationhub@yllhtef.org 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