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常提及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可以說是對「設計」概念的翻轉與拓展。從此設計的範疇不僅是平面、產品或服務,任何「為社會而設計」的事物都可以是設計的標的。
社會設計的首要目標,即是改善多數人的生活品質;從另一面而言,這也代表「社計」應該是多數人都可以參與的歷程。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都有自己身處的位置與視角。所以對「社計師」而言,設計是一種觀看社會的方式,關於人們如何想像、進而改造、最後落實一個更好的社會。
全球都在討論,有沒有可能,用不同於工業革命利潤導向思維,而改以同理心進行社會創新,用社會設計的智慧,重新架構我們的生活。這個新名詞叫社會設計、社會創新。
如何幫助他人成為更好的人?如何幫助社會成為更好的社會?
人類雖然已達到史上最富裕的時代,但是環保問題、貧富差距、城市躁鬰、人際冷漠,從未隨著金錢的成長而消失,反而更雜沓紛陳;一杯咖啡,杯緣有著童工黑色的眼淚;教育標籤,讓偏鄉孩子變成灰灰的小木偶;數位落差,把地球分成兩個世界;人類的濫伐,森林快要消失了;消費魔咒,人們總是買不停又丟不停。
富裕的真相是,大部分資源及制度設計只集中在10%富裕人身上,其他90%的公眾需求卻遭漠視未被看見,造成的貧富差距、資源失衡,讓人類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有一個「Design forthe other 90%」的策展,關心的就是富裕貧窮下「失落的一角」。
幫助他人成為更好的人,幫助社會成為更好的社會?
現在,在台灣也變成一種社會新勢力。我們都相信不能坐等世界改變,Dream、Action、Change,任何一步夢想的改變,都幫助他人成為更好的人,幫助是從關鍵的「行動」開始,即使是極小的「微行動」。1 萬人,1 小時,Youth hour 就這樣開始,沒有任何儀式,沒有敲鑼打鼓,他們一步一步找著台灣最真實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