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溪橋樑之美,木柵文史工作室田調整理繪製,民國95.10.10。
現台北市文山區轄內橫跨於景美溪(不含支流)上橋樑共有十七座,其中含北二高及交流道五座,不含三板橋,因其為福德坑溪上之橋樑,因近注入景美溪地方,且為台北市與新北市(舊名台北縣)交界橋,故一起繪入介紹。
資料來源:木柵文史工作室田調整理,民國95.10.10。
民國80年12月竣工,連接台北市文山區及台北縣新店市之快速道路高架橋,橋名未特別命名。
民國54年10月竣工,俗稱「景美新橋」,為台北市文山區與台北縣新店市界橋,連接羅斯福路及北新路。橋上台北市段有人行道設施,台北縣段則無,據新聞報導為經費欠缺導致。北新橋延伸至新店段橫跨於復興路上路橋稱為「鳴遠橋」,民國85年元月竣工。
北新橋前身,日治時期為「萬新鐵路」(萬華至新店段)之鐵道橋,光復後台鐵接管,改稱「新店線」,民國54年萬華至新店段鐵道陸續全面拆除,鐵道橋於是改為水泥橋,供人車通行,同時分擔景美舊橋繁重運輸量,現為台北市、台北縣交道要道。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民國54年景美地區隸「台北縣景美鎮」,民國57年7月始併入台北市。
景美舊稱「梘尾」,「梘」指木製輸水設施,類似現自來水博物館後方連接至台北縣永和市的紅色大水管橋,只是用途前者為農田灌溉,後者為飲用自來水。清代郭錫?建木梘引水跨過景美溪灌溉台北市,因地處梘之末端而得地名。後因瑠公橋不堪負荷新店市與景美鎮交通運輸於是新建水泥橋,民國44年2月20日舉辦通車典禮,連接景美鎮景文街和新店市順安街,後北新橋建立後為區分稱呼,故地方人士俗稱此橋為「景美舊橋」。近年由於交通量繁重,為避免人行危險,特於橋旁以加設鐵架以供人及自行車通行。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民國44年景美地區隸「台北縣景美鎮」,民國57年7月始併入台北市。
清代郭錫瑠建木梘引水跨過景美溪灌溉台北市,而木梘即為「瑠公橋」的前身。日治時期明治41年 (西元1908) 年改建中空涵管水泥橋,上行人車,下行水圳,稱為「瑠公橋」,當時為全台最先進的水利工程之一,連接現新店市快樂旅社旁至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為台北市南區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民國44年景美舊橋新建完成後,此橋僅開放行人及乙種車輛通行。後因台北市大量興建房屋不再須要農田水圳,民國52年拆除「瑠公橋」不再輸水,原圳道多加蓋變為道路,如現景文街、台大旁的新生南路皆是原來「瑠公圳」圳道。
民國85年12月竣工,為台北市文山區與台北縣新店市界橋,連接文山區木柵路及新店市寶慶街。因附近有一「萬善堂」,故亦有人稱為「萬善橋」。本橋位於世新大學附近,橋面寬闊,可分散北新橋及景美舊橋交通量。原景美舊橋至景美溪橋段至寶橋段右岸堤外無道路,近年為建構台北市景美溪、新店溪至淡水河八里間自行車專用道,故已將此段堤外加設河濱公園及自行車道,成為休閒最佳去處。
民國67年8月竣工,為台北市文山區與台北縣新店市界橋,連接文山區木新路及新店市寶橋路。此處舊稱「港墘」,設有渡口可對渡,日治時期,景美溪可行航運,是大稻埕至石碇重要航道,此處極盛時期可停泊二至三十艘小船。
原規畫從文山區一壽街連接至對岸老泉街,後因故改置樟新街,民國81年建,建好後地方居民因交通安全反對車輛通過,而老泉街部份連接道路土地亦未能完成徵收,現改為人行專用橋,連接樟新街及老泉街,由於完工後一直未能通車,故橋頭亦無石牌取名,因此亦有人稱為「樟新橋」。當地里長為增加里民活動空間,大量於橋上種植花草樹木,並設有座椅可供登山客及里民休閒用。
此處原有渡口對渡解決老泉里居民出入問題,民國52年當時的鄉長張榮森聞知桃園大科崁吊橋拆除,乃洞燭機先,向公路局申請了拆除的鋼索,並率先由家族捐出四萬元,配合鄉公所的五萬元經費及縣政府的五萬元補助款和地方的十多萬捐助款項,興建了恆光吊橋,不僅解決了待老坑的交通,且促進了當地的繁榮。改制後於民國63年,吊橋方拆除改建為水泥橋,後因不敷使用及解決淹水問題,經數次修建始成現貌。現橋下右岸設有河濱公園及自行車專用道,數年前在左岸尚可看到原吊橋橋墩基石及吊索固定水泥基椿,現左岸政治大學恆光橋段至渡賢橋段亦建立人行步道及景觀燈,是木柵新興夜間景點,所以吊橋舊貌現已全部消失。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民國52年木柵地區隸「台北縣木柵鄉」,民國57年7月始併入台北市。上述吊橋設立過程係參考台北文獻直字七十三期,「待老坑」地名解釋,第91頁。
日治時期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指南宮及地方鄉紳集資興建。後經數次修建,民國50年代橋貌為拱形孔洞,類似圓山中山橋,後為改善水患重建,73年8月15日拓建完工通車,現橋旁另增設有木製自行車專用道以連接景美溪兩岸自行車道。
木柵文史工作室註:更完整介紹可詳見─ 92.12.05【道南橋的前世今生】
民國69年3月竣工,連接秀明路一段及秀明路二段。
建於民國84年,連接捷運木柵線木柵站至動物園站段,橋名未特別命名。
民國76年4月竣工,同年4月4日開放通車,連接木柵路五段石壁坑與新光路木柵捷運機場。 本橋亦為新光路二段及三段分界,木柵路四段與五段分界。
原為吊橋,現水泥橋建橋時間不明,連接木柵路5段與新光路3段,左岸橋東聚落因早年常於溪中置補魚裝置,故此得名「魚衡仔」,此處左岸舊時有文和煤礦,橋因而得名。
北二高南北雙向車道、深坑三甲連絡道及交流道因須橫跨景美溪,於是興建高數十公尺共五座橋樑,未特別命名。
資料來源:木柵文史工作室田調整理,民國95.10.10。
橋名不明,建橋時間不明,為台北市文山區與台北縣深坑鄉界橋,連接文山區木柵路五段與深坑北深路一段,橫跨在福德坑溪上,近注入景美溪地方,因其舊時有三座便橋在附近,故因而得此地名。 此處溪水清澈且深,經常有人在此垂釣,景美溪在此形成一大彎,旁有一巨石,類似迷你版的碧潭風景。抬頭即可見北二高交流道。
秀明路一段路橋(已拆除)(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09/03)
考試院路橋(已拆除)(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09/03)
景美女中路橋(已拆除)(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09/03)
木新路一段高架路橋(已移平變成平面道路)(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12/06)
興隆路與辛亥路口路橋(已拆除)(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12/07)
羅斯福路與興隆路口路橋(興隆路段拆除僅保留羅斯福路段)(資料來源:Google Map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