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台碳權博弈」的核心思路與設計原則,並結合零和(Zero-Sum)概念、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觀點,以及在買地蓋房、碳權消耗、公共資源、互動卡片、合作/對抗等多面向所做的考量。此設計理念可視為「大富翁 + 環境議題 + 多方博弈論」的綜合體,意在激發玩家彼此之間的策略競合,並在零和基礎上思考如何(或是否)達到某種合作均衡。
在現代社會,環保與經濟的衝突愈演愈烈。政府或企業在追求GDP成長、獲利及市場擴張的同時,往往伴隨生態失衡、碳排上升等負面效應。本遊戲希望以「大富翁式」的基礎規則,讓玩家以「買地、蓋房、收租金」的方式擴大經營版圖,同時引入「碳權」與「公共碳權池」,將大眾經常聽到的「零和」與「納許均衡」之博弈概念,實際融入遊戲機制。玩家既可選擇快速擴張、搶地搶房,也可嘗試走「綠能友善路線」,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守護公共資源。全程充滿策略與抉擇,如何在多方競合中「收益最大化」而不至於「兩敗俱傷」,正是遊戲想帶給玩家思考的重心。
遊戲中最關鍵的一環,即是設定「環境碳權池」為一個公有且有限的資源。這種有限性使得玩家間的互動自然呈現「零和」感——假設某玩家大量擴張高汙染建設,雖可獲得短期經濟利益,卻同時會大量消耗公共碳權池,最終導致整體環境惡化。此時,「你賺得多,我(以及其他人)賺得少」的局面就形成了某種零和對立。
在傳統大富翁遊戲中,大多是買地蓋房、自助收租的單向強化。本設計額外加入「互動卡片」,讓玩家有機會「攻擊/檢舉/偷竊」對手,直接削弱對方資金或碳權,或奪取對方的收益。在多方博弈裡,這種機制更顯零和:對手被罰的錢,雖不一定直接變成玩家收入,但結果通常也是「你減少、我相對優勢提高」。
雖然合作卡片、共享綠能等設計能帶來群體受益,但也隱含著「免費搭便車」或「誰先背刺」的風險。如果多位玩家聯合減汙,就能長期穩定地維持公共碳權池,但只要有一位玩家突然「轉向高污染」,可能反而在短時間內取得壓倒性領先。這種零和拉鋸使得合作非常脆弱,若無強力的外部約束或合約,任何一方都可能趁機背刺,帶來悲劇結局。
納許均衡是一種多人博弈的狀態,每個玩家都在考慮他人策略的前提下,選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回應策略。達到納許均衡後,沒有人有誘因單方面改變自己的決策,因為那只會讓自己處境更糟。在此遊戲中,玩家在考慮買地蓋房、碳權消耗或互動卡片攻擊時,都會揣測對手後續的行動:
若我先下重注、高污染賺快錢,會不會引來其他人組織「聯合檢舉」卡片狂攻?
如果我走「綠能發展」,是不是會在初期損失一些收益,但長期能避免公共碳權池崩潰?
當每個玩家都這麼思考,並且彼此行動互相影響,整個遊戲就具備了嘗試走向納許均衡的可能性。
若公共碳權池耗盡,很多地塊或事件可能產生重度懲罰(如「Global Alarm」)。這意味著,若某位玩家不斷破壞公共資源,除了他可能獲得領先收益,其餘玩家也可能群起反擊或採取維護公共資源的集體行動,避免走向兩敗俱傷。
大家都不想第一個衝到盡頭,但同時也擔心在合作時,是否有人暗中超量排放以快速獲利。
當每個玩家都估計對手也不願破壞公共池到無可挽回時,便有機會出現「微妙的自制與平衡」,形成某種納許均衡。當然,這不代表一定是最優結果,可能是一種不穩定且脆弱的合作默契。
互動卡片既能用於破壞對手的財務或碳權,也可能用於「交換利益」(如若設定一些「合作合約卡」)。在考慮納許均衡時,玩家會針對他人策略做最優回應:
若有人看起來就快達成勝利(資金逼近3000),其他玩家可透過「環保檢舉」或「技術竊取」壓制他,避免出現贏家過早產生。
當這種相互牽制不斷發生,就接近一種「沒有人能單方面改變策略而獲得更好結果」的局面,典型的納許均衡範例。
初始值: 例如 200。
消耗條件: 當玩家買地、蓋房,有「publicPollution」屬性的地塊會同時扣減公共池;抽到高污染卡片也可消耗公共池。
告急門檻: 例如 50,若公共池低於此數,就觸發嚴重事件,造成群體性懲罰。
恢復手段: 某些「植樹造林」或「綠能建設」卡片可回復公共池,鼓勵玩家進行環保投資。
自強型卡片: 如「廢棄物回收」、回收碳權、加錢或保護自己。
互動型卡片: 「環保檢舉」、「技術竊取」、攻防兩端都需判斷時機;也可延伸出合作型卡片。
動態型卡片: 可能牽動公共池或全體行為,比如「大規模災害」、「碳稅」、「政府補助」等,讓單回合就可以顛覆整體局面。
回合檢查機制: 每回合或每3回合檢查公共池、玩家資金或其他條件,觸發不同世界性事件。例如:
「Global Alarm」:公共池 < 50,全體扣錢、扣碳權,或地塊租金下降。
「綠能風潮」:若公共池足夠(> 150),所有人得到綠能補貼。
「合約談判」:若兩位玩家都同意,可締結一個「共享綠能設備」,在N回合內一起降低碳權消耗等。
零和地塊爭奪: 好地點(高租金)雖能帶來巨額收入,但也帶來較高的公共汙染。玩家需平衡「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公共池」之間的權衡。
建設房子: 直觀加成租金,卻每次都要額外扣公共碳權。建得越多,越容易逼近警戒線,引來群起防堵。
簡易邏輯: AI 若看到公共池很高,就狂建高汙染房子;若公共池接近崩潰,則暫緩擴張並抽取保護卡片或檢舉他人。
互動卡片時,選擇攻擊「領先者」或「玩家」,防止他們一枝獨秀。此種多方互制,便貼近零和博弈氛圍。
多重誘因
既有經濟誘因(想賺錢),也有風險誘因(害怕公共池崩潰或被檢舉);玩家必須在這些誘因中找到中庸或策略平衡。
玩家間互動
若看到某位對手即將到達 3000 資金勝利門檻,其他人就會透過卡片或合力干擾,使該領先者進入不利狀態。這正是「沒有人能輕易獨贏」的博弈場景,也是一種納許均衡的象徵。
事件與合作
引入談判 / 合作卡片:兩人協議共同投入環境維護,共享地塊減碳收益,但須防其他人的滲入或背叛。人人都思考「是否背叛」,繼而形成典型的囚徒困境與納許均衡思考。
合約與條件合作
允許玩家在回合階段提出「我給你100元、你幫我用卡片攻擊那位AI」或「我們合資100元,回復公共池50點」之類談判,讓博弈更豐富。
多事件模板
從單純「Global Alarm」延伸到「碳稅制度」、「國際談判」或「天災人禍」,加深世界觀與變化。
AI 策略學習
以更進階的演算法(如 Q-Learning、Minimax with alpha-beta pruning 等)去動態調整 AI 的買地決策、卡片使用與合作可能,大幅增加遊戲深度。
玩家多於三人
可擴充到 4~6 人混戰,觀察零和博弈在更多人情況下如何複雜化,亦能激發更有趣的「多方聯盟 / 對抗」局面。
本遊戲除了大富翁式的買地蓋房樂趣,還藉由引入環保意識、公共碳權池,提供一個「財富創造與環境破壞相伴」的真實隱喻。玩家在對抗或合作過程中,體驗「零和資源爭奪」、「納許均衡下的脆弱合作」,反思現實世界中政府、企業與公民面對碳排放時的拉鋸。大家是否願意為了「避免公共災難」而有所節制?還是選擇短期暴利?當每一方都計算其他人的利益與風險,最終所達成的平衡,也就是在博弈論中常被討論的納許均衡。
若玩家在遊戲中意識到「自己過度擴張,高汙染動作雖可帶來快速獲利,卻可能使公共池枯竭,引發更嚴重懲罰或被他人群起圍攻」,便會在大腦中盤算如何與他人保持某種程度的默契,或以「互動卡片」來威嚇對方收手。這些駁火、談判、協商、平衡,都能在遊戲中展開,並讓玩家深刻理解到:零和博弈不僅是「你減我增」的單純對立,更是一種「各方策略互斥」的複雜均衡過程;而能否達到納許均衡,往往需要合約、談判機制與對背叛行為的防範做足。
最終,若大家都意識到公共碳權的重要性而不輕易破壞,或在「合約機制」下達成一種能維持公共池穩定的長期協定,也是一種低度零和的「合作局面」。但正如真實社會,維持合作遠比達成合作更困難,稍有誘因或利益落差,就可能使合作瓦解,進入更加激烈的零和競爭。這種緊張與張力,正是本遊戲以納許均衡與零和資源為基礎,所要展現的教育意涵與樂趣所在。希望透過「碳權博弈」,玩家既能收穫策略遊戲的快感,也能對真實世界的環保與經濟議題有更深層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