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in Kaohsiung






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日治時代發展為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有「港都」之稱。

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經濟及交通中樞。

高雄在2012年GaWC 的世界級城市排為可自足等級


高雄地形

高雄市市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

高雄市行政區土地面積共2,951.8524平方公里,其中高山土地面積占1,555.0398平方公里(52.78%),丘陵和平原土地面積占1,391.2273平方公里(48.22%);高山區桃源區面積928.9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3分之1;全市占全國總面積8.14%。


海岸線方面,高雄市西扼臺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西半部為沖積平原地形,東半部主要為山區,範圍延伸至玉山;在市區部分鼓山海岸的壽山、左營東側的半屏山,以及東南部的鳳山丘陵(鳳山水庫建於其上),其中柴山與半屏山皆因珊瑚礁隆起而形成。位於市區西南側,隔著高雄港狹長水道與前鎮相對的旗津,原本是一座沙洲半島,後來南端因興建第2港口,而以水道與紅毛港分割。此外,高雄港大致是基於該區域過去原始的潟湖地形整建而來。


屬於高雄市轄下的東沙群島,包括3個珊瑚環礁,分別為北衛灘、南衛灘與東沙環礁。前2者為沉水環礁,後者為出水環礁。位於東沙環礁西側的東沙島,為近期堆積層,幾乎沒有土壤化育,表層覆蓋著貝殼風化成的白沙,有些地方的中層則是由鳥糞堆積成的磷礦層;而南沙群島中太平島為珊瑚礁島,地表之細砂土為珊瑚礁風化所形成,下層為堅硬之礁盤。島之四周均有沙灘。


高雄水文

高屏溪是高雄市最大的河流,也是臺灣流域最大的河流。水系位在高雄市的東面,出海口在林園區,是該市與屏東縣主要的邊界,高雄市農業、工業和民生用水之重要來源之一。高屏溪主要支流有荖濃溪與旗山溪等,荖濃溪的支流有濁口溪、寶來溪、拉克斯溪和拉庫音溪等;旗山溪的支流有美濃溪等。此外高雄市境內的主要河川還有前鎮河、愛河、後勁溪、阿公店溪和典寶溪等;該市並與臺南市之間以二仁溪相隔。其中愛河為流經市區最主要的河川,發源自仁武區八卦寮一帶田野地(另外亦自曹公圳灌溉系統引水),長約12公里。


湖泊或集水區部分則有鳥松區的澄清湖與位於半屏山西南側的蓮池潭;還有位於小港區與林園區、大寮區交界處的鳳山水庫;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旁的內惟埤;以及同樣位於覆鼎金一帶的金獅湖。位於燕巢區小崗山東麓與岡山區、田寮區交界之阿公店溪上的阿公店水庫為臺灣唯一以防洪為主要標的之水庫,主要功能為防洪與農田灌溉,為戰後臺灣最早完成之水庫;大壩全長2.38公里,為臺灣最長者並曾是遠東之冠。


高雄氣候

高雄市全境被歸類為熱帶地區,依照柯本氣候分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較臺南以北的副熱帶季風氣候更為溫暖,同時也因地處台灣島南部,在冬季源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容易被來自西太平洋的溫暖海洋氣流所抵消,所以高雄市的冬季氣溫較同緯度的大型城市(如香港、廣東、海口等),甚至緯度更低位處東南亞的越南中北部等城市明顯溫暖許多,如高雄市1月平均高溫既較越南河內高出約攝氏5度,更較同緯度的香港高出約攝氏6度之多。高雄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東亞少數擁有熱帶性氣候的地區,更是東亞地區氣候分類上唯一被歸類為熱帶氣候的大型城市。


5月至9月為高雄的雨季,降下了高雄全年約9成的雨量。冬季是高雄的旱季,平均每個月只有3天有降雨,此時大雨是罕見的。體感上一年四季氣溫變化不顯著,除12月至隔年2月早晚偏涼,且寒流南下時白天高溫可能下降至20-23度左右之外,其餘月份氣候都較炎熱。高雄的最冷月為1月,平均溫度約20度,當寒流來襲時,夜間至清晨會降到13至19度不等,一年中日高溫低於20度的日子一般不會超過10天。市區日低溫跌破10度的頻率大約平均是每3年1次,且有逐漸減少的趨勢。近年由於氣候變遷,在12月至2月的冬季出現超過攝氏30度的炎熱日子正不斷遞增,也開始較遲入冬、較早入春,低溫低於攝氏10度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少。


日照時數全年高達2,212小時,平均每天日照時數達6小時,故有陽光之都之稱。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旱季嚴重時曾創下連續半年完全無降雨的紀錄,往往釀成缺水旱情。然而雨季來臨時,亦偶曾出現單日50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因高雄市基本上並無明顯嚴寒的冬季或特別炎熱的夏季,區分而言基本上將月均溫度超過25度的分類為熱季,不足25度的為涼季,每年4月至11月為熱季,共8個月;12月至隔年3月為涼季,共4個月。但近年由於氣候變遷,熱季開始的時間經常提早至3月中,冬季也逐漸變得越來越溫暖。

以上高雄相關之內文源自維基百科